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继续来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这一句经文是整篇《阴骘文》的总纲,是核心,所以我们要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深入的探讨。这个福田..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继续来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这一句经文是整篇《阴骘文》的总纲,是核心,所以我们要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深入的探讨。这个福田在哪里去种?在我们心地里去种。心所起的念头这是因,生了这个善心善念就会得到福报,福报就是果,这就是因果丝毫不爽。世间人都希望有福,这个福是从心地产生,而在我们的相上就显现出来,所以一般会看相的人就会懂得哪种人有福,哪种人他福薄。其实福厚或者是福薄,相上只是显现出来,根源就在我们的心地,存心仁厚就自然感得厚福,存心刻薄面相也就薄了。我们今天将这句的经文做一个发挥,我们采用宋朝初年一位相学大师叫陈希夷,他写的一篇「心相篇」,我们来学习福德、福相从心生的道理。
陈希夷他的原名叫陈抟,他是五代末年,宋初年的一位道家的隐士。他在少年时期就发了出世隐居这样的一个心,他也无心于功名,他隐居在华山二十多年,在华山之前他也隐居武当山,相传他活了一百多岁。他对于道家的学问可以说是精通,尤其是对《周易》,对于这些相学真的是研究得非常的精通,他的学问,乃至对后来理学的这些大师们,像我们讲到的周敦颐,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来邵康节,这些都是私淑他的弟子。宋太宗对他的学问非常注重、重视,就赐他的号叫希夷先生。陈希夷先生他所作的这篇「心相篇」,可以说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这篇文字不长,总共只有一千三百零四个字,我今天早上数的,一千三百零四个字,一百一十七句,可是它把相学的纲要都给点出来了。它的总纲就是「心相篇」的头两句话以及末后两句话,所谓「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最后的两句,这一头一尾,末尾两句,「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这一头一尾两句,开头是提纲挈领,末后是总结,把整个相学的宗要给我们点出来。而且它不是一种宿命论,告诉我们人的相由心生,相由心转,存好心相就好,就是福相,如果心不善,念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就变成刻薄的相、薄福的相。
所以这篇「心相篇」,虽然是道家里头的文章,但是我们也要把它当作修身立德的很好的参考借鉴。古来陈希夷的「心相篇」几乎是与《感应篇》、《阴骘文》相提并论的,有助于我们修身立德的佳作。我们现在学的《阴骘文》也是道家的,这是印光大师极力提倡的,我们师父上人也极力提倡《太上感应篇》,这也是道家的,这些都是很好的因果教育的教材。这篇「心相篇」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心地的因果,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相,心是因,相是果,心转了相也跟着转。所以我们学了这篇之后,当然目的不是为了学看相,我们佛弟子对于算命、算卦、看相这些我们不讲究,我们知道它有,但是我们不追求这些,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只在表相上看,我们学的是如何修心,修心是抓住根源、抓住根本,况且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希求世间任何名闻利养、功名富贵,所以对于福报我们也不贪恋。可是我们学这篇,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观照我们的内心,有时候观照内心不容易,所以借助相上来观察,这就很容易达到内省的功夫,帮助我们自己断恶修善,这是很好的扎根教育,同时也可以用它来择友、观人,看看哪些人是善知识,我们应当亲近,哪些人心地不善的,我们就要远离,所谓亲贤远佞,「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们用这个来做为镜子,对照一下,知道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所以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我们来简单的利用这两小时时间把它读一遍,学习一遍,要详细讲确实两个小时讲不完,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但是过一遍之后,我们心里也就有一个善恶标准的准绳,也知道如何去修心,改造我们的命运。我们来看这篇文章,「心者貌之根」,心是我们相貌的根,所以「审心而善恶自见」。这个貌,面貌有善有恶,我们自己的面貌是善还是恶?我们先不要看别人,先看自己,我们要从审心来做起,命运的善恶也从我们现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下面说「行者心之发」,我们的行为是我们心念的一种反应,有其心必有其行,儒家也讲,「诚于中,形于外」,你的心如果是诚恳的、恭敬的,你外表一定是恭敬的、有礼的,所以你的行为是你心的一种表现,我们就可能通过行为来看一个人的祸福,因为观察心不容易观察到,心无相,我们从什么地方看?从相上观察,就能够预卜人的祸福。左丘明先生曾经注过一部《国语》,这里面也记载着不少春秋时期的大夫,他们就会看相,看一个人的外表、神态、言行、举止,就能够预卜他未来的祸福,都非常的应验。为什么?因为「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是由于人心的善恶招感的,善就招福,恶就招祸,所以我们通过他的行为能够知道他心的善恶,也就能够预卜他的祸福。古代真有学问的人他都懂得看,这就是看相的纲领,所以我们即使是不懂这些相术的学问,没关系,抓住这条纲领也就大概能够看得出来。古代的真正读书人都懂,当官的、做皇帝的他们都用这个方法来选拔人,一直到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他也是用这种方法,看人的言动,就能知道这个人是国家栋梁之材还是一般庸才,是忠臣还是小人,都能看得出来。所以曾国藩先生有人说他的眼睛很厉害,看你几眼,他把你的里里外外都看透了,那是为什么?因为他有这个学问,这就是这门学问的总纲。
我们继续看这个总纲以后,底下是别说,一条条给我们讲,真的是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的相、有如是的福。他说「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他整篇「心相篇」都是用这种对偶的形式来写的,可谓是言简意赅,语言非常简练,意思非常的深广。这里讲出纳,出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在相学上的说法,所谓出纳就讲的是口,五官这口为出纳,出纳不公平也就是说话不公道,心口不一,这是一种。另外一种解释,出纳是讲我们钱财上的,跟人交往上的出入、取与,你看《弟子规》上讲,「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才应该。可是如果出纳不公平,是倒过来,他是取多与少,他拿别人的多,给别人的少,这就不公平。尤其是讲做生意的,老是想到占人家的便宜,把人家口袋里的钱抓过来,自己不想给别人任何利益。甚至最近我们看到报导上讲的,现在奶粉里面都掺上这些化学的毒粉坑害百姓,这些毒粉会导致肾结石,肾结石一个礼拜洗二、三次肾,很多婴儿吃了这些奶粉就遭到这样的伤害。婴儿小,肾也特别单薄,这么小就洗肾,这人就废了,不会有多久这人也就毙命了。你看这样坑人、害人,当然难得儿孙长育,他的儿孙,要不然就是断子绝孙,要不然就是儿孙变成他的冤家债主,把他的家产全部荡完。语言多反复,这是讲到说话反反复覆,也就是说话不算数,此一时彼一时,没有诚信。没有诚信,他的果报当然就没有知心朋友,心腹无依,心腹就是有推心置腹的朋友,他可以做依靠,但是语言多反复,他必定是没有知心朋友,他没人能够依靠,因为别人都远离他,知道这个人反反复覆,喜怒无常,有德君子自然对他是避而远之,所以这种人肯定是晚景凄凉。
下面一句,「消沮闭藏,必是好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这个消就是削减、损耗的意思,沮就是破坏、败坏,消沮的意思也就是损耗别人钱财这样的意思。闭藏,闭是封闭,藏是藏匿,他自己的这些财物他封闭得很,不让人知道,躲躲藏藏,隐隐蔽蔽。这种人我们就看出必是好贪之辈,这种人贪心重,喜欢损人利己,一有机会他就损耗别人来充实自己财富。披肝露胆,我们讲这是仗义疏财之士,他能够为朋友两肋插刀,非常的忠诚,讲求信用,是侠义之人。这种人必定是英杰之人,他心中坦坦荡荡,大公无私,这种人就是英雄豪杰。这些相基本上从小孩也就能够看出来,因此这个教育要从小开始教,把他的德行基础奠定好,将来他就能成为英雄豪杰。
下面讲「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心和气平就是一般我们讲的心平气和,他的心总是和谐的、总是欢喜的,不急躁,他的气总是平和的,不会心浮气躁,遇事他能够耐心,以仁厚待人,这种人我们就可以预测到他将来必然是子孙荣贵,家庭兴旺。为什么?因为有这样好的人做家长,儿孙肯定是受到良好的家教,家长的身教非常的重要。所以最重要的是家里太太要有心平气和,你才知道她能够旺你家三代,如果娶了一个才偏性执的太太就麻烦了,不遭大祸必奇穷。才偏就是她很有才华,这种才华还是偏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奇才、鬼才,人家一般人没有的,她有。这倒没什么,但是问题是她性执,这个执就是执着、偏执、固执,不能够听从人劝告,非常拧,我们讲这种人通常都会性情偏激,恃才傲物,很狂妄,不能听劝。俗话有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如果有这种才偏性执的人,他就不会听老人言,那他的亏就吃大了,他必定是遭大祸的人,为什么?因为通常祸都是因为一个人傲慢、放肆招来的,或者是失言得罪人,祸从口出,或者是放肆、不谨慎,招来天灾人祸临头。倘若幸免不受大祸的,那也是这一生奇穷,穷困潦倒。古来有一些所谓的大才子,往往都会有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所以他也是一生潦倒。
下面说「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转眼无情就是我们讲的这个人无情无义,一转眼不认人,今天你对他有好处,他对你卑躬屈膝,非常的热情,等来日你对他没有好处,他认都不认你,薄情薄义之人,他们肯定一生贫寒夭促,夭是夭折,促就是很短,短寿,又贫穷又短寿,这福薄,福薄的相就是无情无义。反过来,时谈念旧,就是常常念旧的人、念恩的人,你跟他交往你就能够从他口中听到,他常常感念某某人对他的恩德,古人讲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哪怕是他过去对我施过一顿饭,这么一点恩德,我都念念不忘,就好像韩信,一饭千金。韩信过去是一个穷苦的人,一个老太太给他一碗饭吃,他就念着,最后自己当了大将,以千金报答。能够念恩念旧,不忘故友,这种人他的富贵绵长,这个期颐的意思就是绵长。古人用一百年做为一期,颐就是颐养,就是养的意思,就是颐养天年,富贵期颐就是你百年富贵、长寿多福这个意思。为什么?因为他厚道,他不忘本,这就是厚福之相。
下面「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如果一个人他对富贵很重视,见到富人他就非常尊重,但是对于贫寒的人他就看不起,甚至会欺负他,这种心刻薄,对这种人你怎么能够把妻子寄托给他?古人真正厚道的,跟朋友肝胆相照,这个朋友他能够把自己的妻儿子女寄托给他,甚至可能失去生命了,他知道这个朋友到以后也一直会照顾好自己的妻儿。最有名的,《三国演义》里面刘备托孤,把他儿子托付给诸葛亮。周朝武王去世得早,把成王托付给周公。这些人都是大厚大德,存心仁厚,所以他能可靠,因为他们对功名富贵很淡泊,他注重的是道义、恩义、情义,这种就可以把重担交付给他。下面讲,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这个人能够敬老、爱老,对老人,特别是孤寡的老人,特别的照顾、爱护、关怀,对于晚辈非常的慈爱,我们就可以预卜他将来必定大发。裕后就是他的福德可以庇佑子孙,他子孙荣显,光前就是他自己能够立身扬名,光耀门楣,前就是指祖先,令祖先都得到荣显。就好像「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这前面我们说到的,厚道存心必然是能够光耀门楣,福荫子孙。
下来「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违言,我们佛家就说这是造口业,这个违就是违背心性。一般说来有几种,第一种,违心的话,口和心不符合,心口不一,就是说心里想一套,口里说一套,就这种人,而且是轻口说出来,随便说话,随便答应人,随便承诺,这是轻口,很轻率,语言不慎重。另外一种违,就是违情之言,不合情理,说话伤人感情,伤了和气,令人听了之后心寒,这是违情之言。第三种,违理之言,就是讲话不符合道理,我们讲强词夺理,而且即使有点理,他也不饶人这种。第四种是违实之言,就是不符合事实,蓄意捏造,古代有所谓指鹿为马,无中生有,讲这些话,这就是造口业。那么他的果报是什么?寿元短折,就是他折寿了,他短命了。而且不仅自己短命,可能他子孙也会短命,也会夭折,断子绝孙,都是口业造的。所以三寸舌是利刃,怎么可以随便轻口出违言?下面说,忘恩思小怨,就是忘恩负义,忘恩,小怨他老记着,人家对他再多的恩德他不念,稍有一点过错他就老记着不忘,恩怨缠缚在胸中,这种人心地刻薄,当然他就科第难成,科第是功名,他考不上功名,也就是他没有富贵。所以《弟子规》教我们,「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种人他才会有功名富贵,尤其是读书人,这条是大忌。
下面讲「小富小贵易盈,刑灾准有;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这是讲一个人刚刚遇到了一点富贵,我们讲他骤发了,或者是有一些才能,得到一些重用,得到一点名声,他就自满了,盈就是自满,骄傲,甚至狂妄,觉得自己最了不起。谦受益,满招损,你要是自满,必定有减损。什么是减损?刑灾准有,肯定有灾祸。这个灾祸是什么?刑灾,他会遭到官刑,就是被判刑,甚至引来杀身之祸。最明显的,三国时代的吕布,凭着一点骁勇,觉得自己最了不起,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结果最后被曹操抓了,还是丧命,被砍头了。大富大贵的人他遇到富贵他不动心,像关公,关公被曹操俘虏了,劝他投降,而且给他封侯,封他汉寿亭侯,大富大贵都来了,可是关公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想着回到他兄长刘备那里去,他不动心,这种人才是厚福无疆,因为什么?他重道义,轻富贵,这就是厚福。
下面讲「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这个欺蔽阴私就是讲的心地隐讳,暗中造一些坏事,损阴德,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丑事。这种人,人虽然不知道他干了坏事,可是天报应之,即使他有荣华富贵,也不能长久,到不了儿孙那一代。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有人大富大贵的,没几年就不行了,家道中衰,为什么?肯定造了缺德事,损了阴德。甚至有时候表面上看是善的,慈善家,可是你要知道,他为什么家道中衰?为什么没有善终?里头有我们没见到的因果。要知道,天道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这个道理一点都不会差错,所谓是福善祸淫。下面讲公平正直,一个人光明正大,他公平,待人公道、正直,内心是正直,这种人即使是他没有子息,就是没有后代,他死了也会做神,为什么?因为神就是公平正直。他能够享受大众的祭祀供养,虽然自己没有子嗣祭祀,大众给他祭祀。我们最近的看到,周恩来总理,公平正直,虽然他没有子息,可是他受全中国人民的爱戴,甚至是世界人民的爱戴,他走的时候联合国为他下半旗,这都是证明这个道理。
下面说「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这是开口随便就来豪言壮语,说我可以给你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说轻生。这种人,你别听他现在豪言壮语,真的有需要他的时候,临大节,他就不知人去哪儿了,决然规避,不知道他去哪了,靠不住!真正靠得住的人,反而他口里不说这个,忠厚老成,急则可相依,真正有急难的时候,反而忠厚老成的人,平时缄默,不太爱说话的,这种人反而是很好的依靠。逢人称知己,这种人有,见到人,刚认识没多久,拍肩膀称哥们,跟人是患难知己了,你跟他深交下去,一看也平平常常,这种人怎么是知己?要知道人生,古人讲得一知己足矣,知己难遇,有的人甚至一生都得不到一个知己。所以真正得了一个知己,这种人必定是非常珍惜这种友情、这种朋友的道义。朋友可以满天下,跟每个人都应该和谐,都应该讲礼貌、恭敬,这是对的,但是知己没几个人。因此对那些轻佻的人,一下哥们来哥们去的,那种人你就知道你不可能跟他深交。
下面讲「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梁栋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如果一个人,你交代给他大任,他能够不辞劳苦,不避讥嫌,不辞劳怨,这种人他能够堪任大事,他是国家栋梁之材,我们讲这是中流砥柱的人物。为什么?因为他能担当,他不会因为这些辛苦,或者人家讥嫌他,他就会推托,当然这种人肯定不是随便担当。就像刘备去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出山则已,一出山,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应该学这种人。反过来,遇小故辄避嫌疑,这是什么?遇到点小事发生了,或者人家有一点讥嫌了,说点风凉话,他这一听就坐不住,他就要避嫌疑了,不愿意承担一点责任,把自己的面子放在第一位,有什么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肯担当,那岂是腹心之寄?腹心就是你很难把他做为心腹之交,你很难寄托他大任。为什么?他不能担当。所以做大事的人是能担当的人,你看我们现在学习弘法利生的人,这是大业,如来家业,这就要学不辞劳怨,不避讥嫌,不用怕人家有嫌疑,要能够勇于承担,这种人才能够成就栋梁之材。
下面说「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待人有地,无端福禄更延年」。与物难堪,什么意思?物就是一切万物,人、事、物都包括了,难堪,堪就是忍受、包容的意思,也就是他跟一切人事物都很难忍受、包容,就是跟人事物过不去,常常会起对立、起烦恼,怨天尤人,这种人这个福已经损得差不多了。所以他不测亡身还害子,不测就是横祸,没有预料到的横祸突然来了,所谓横祸而死的,而且还贻害子孙,子孙也会遭到报应,遭到连累。所以人要有包容心,天地重和气,和气能育万物,如果跟万物都不能够兼容,真有这样人,我还见过,跟每个人都闹矛盾,而且东西摆得不正他都会起烦恼,跟万物都会对立、矛盾,一有点什么事就会大发脾气,什么事都没有他自己一个人还生闷气,这种人肯定是会遇上奇祸。下面说待人有地,这个地就是余地,待人处事接物都留有余地,要懂得包容、懂得容忍,留三分给人面子,给事有余地,这种人他会无端得福,就是无端端的得福报,福从天而降,就好像中了六合彩这种,福报从天而降,而且他还延年益寿,福报来自于他厚道,他留有余地。
下面讲「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迷花恋酒就是我们一般讲寻花问柳,心淫念很重,而且很放荡,生活放荡,这种人我们可以预测,他家里的妻妾女眷肯定也是不和睦,甚至也会出现所谓的婚外情。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今日淫人妻,来日自己妻被人淫,这一报还一报。利己损人,这种人他的儿孙必定是败家子,为什么?因为他跟人家损人利己,是别人的冤家,他的儿孙也就做他的冤家,他损人利己得来的这些利益,没多久他儿孙就给败完了。这种故事历史上多得不得了,小说里看到的真的是非常多。
下面说「贱买田园,决生败子;尊崇师傅,定产贤郎」。贱买田园,就是人家卖田园家产他要贱卖,为什么贱卖?肯定是因为有急事,譬如说父母有病,没钱,急着要变卖家产来医治,或者是要变卖家产来还债等等,总是都是有急事,才不得不变卖家产。如果我们这时候趁火打劫,把这个田园压低价格,从中渔利,这叫做趁人之危。人家有危难,不但我们不能够帮助,反而趁火打劫,这种人你想想,决生败子,肯定他生的是败家子。因为他的这些家产得来的,这里面缺了阴德,有怨气,所以自然招感冤家来给他败完。尊崇师傅,这是对老师非常尊敬,尊师重道之人,这种人定产贤郎,他肯定有孝子贤孙来投生。为什么?这是感应,你重视师道,必定有尊师重道的子孙来投到你家,所以他长大必定是贤能之人。因此你要求福报、求好儿孙,还得反求诸己,要自己从内心里求。
下面说「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先看第一句,这个愚鲁,愚是愚昧,鲁是鲁莽,又愚昧又鲁莽,还带说话尖酸刻薄,你想想真的是薄福之相,他肯定贫穷短命,必损寿元就是短命,这明摆着的,本来就不识时务,还乱说话,得罪人,甚至是得罪天,必得天灾人祸。下面说「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聪明子就是天资聪慧的人,可是他语言并不多,语言木讷就是少言寡语,这个讷就是少言寡语。老子说的「大辩若讷」,这个大辩就是辩才无碍之人,很会讲话,可是平时看到他少言寡语,好像不懂说话,就好像孔子的学生闵子骞一样,平时不说话则已,一说话,这个语言可以定国安邦。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少,沉默,但是行动要敏捷,这才是君子。他不仅说话谨慎,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处事的时候要少话,多话了很容易有过失。只有愚人、鲁莽之人他才会多话,他就得罪人多。他不仅少言寡语,而且神态优容,就是悠然自在、和谐、潇洒大方,这个神态一看,大富大贵之人,他能够享安康,安是平安,康是健康,而且还膺封诰,膺是接受,接受什么?朝廷重任,封爵封位。
下面说「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这是在艰苦患难的时候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这种人他如果能够读书,将来可以做朝廷砥柱栋梁这样的重臣,可以定国安邦。为什么?因为他的品格忠厚,而且他读书又有学问,他就能够堪当大任。下面说「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这个安乐中若忘,什么意思?就是他不会耽于安乐,不会沉沦于安乐,这叫安乐中能忘,换句话说,他有忧患意识,安乐中他还要想到忧患,甚至能想到天下人的忧患。这种人他必定有功名富贵,纵然他是才学比较低,他也一定是金榜题名,青云是青云直上,这种人他的功名富贵很畅通。为什么?因为他有德,而且他不会被富贵所迷,胸有大志,这就是国家的人才。
下面说「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这个鄙就是心地卑鄙,心胸狭窄,不能够容人,不能容事,吝就是吝啬、自私,这种人往往是什么?什么东西舍不得,你看他好像挺惜福的,对很多自己的这些用品确实很珍惜,本来勤俭是好事,可是他这个勤俭是出于自私。他也很勤劳,一生都在很勤苦的干,但是他能不能得大富?这个不一定。这种人能够一辈子勤劳,而且能节俭的,他也能得个小康,吃饭、生活能过得去,但是如果得大富,那就要看他的量,宜观其量,这个量是心量,心量大他的福才大,他才能有大富。换句话说,你看他很节俭,还要看他对人怎么样,如果他对人也吝啬,那么你知道,他最多是个小康,他不能得大富,他量小,我们讲量大福大。所以勤劳、节俭是好事,你还得扩大心量,对自己要勤劳、节俭,但对别人要丰厚布施、服务,让人家安乐,你有这个心量你就能得大富。
下面讲「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这个奢侈靡丽就是我们讲的生活,一般都是富贵人家,很奢侈浪费,靡丽就是很华盛,生活真的是丰富多彩。这种人有两种,一种人是奇才之人。什么是奇才?就是他有一种特殊的才能,所以他能够恃才傲物,这种人往往是视金钱如粪土,所以他对生活他可以很奢侈,他无所谓。过去弘一大师就是这种人,未出家之前他是这种人,生活也是很奢侈,甚至还不太检点,我们一般看起来他不太检点,看起来像个纨裤子弟,可是这种人他一旦接触了正法,他也是一个难得的大成就者。另外一种人那就不行了,浪子,就是纨裤子弟,他就是爱耍这些阔气,显示自己富贵,实际上自己没量,无才无学又无德,这种人他这一生肯定就不行。所以这也要看两种不同,这是相学当中看人看得很细致。
底下讲「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见小就是见识小,没见过世面的,守成就是他能够墨守成规。这两种人其实是不一样,不要把这些见识浅薄的人,只顾眼前利益,他本质上实际上他是胆小怕事、贪吝,舍不得自己的钱财,害怕自己的家产破落,他不肯布施,你看这种人,表面上看他好像挺老成,挺忠于家道,墨守成规,实际上他内心里贪吝如果没放下,布施的心没有真正拿出来,甚至会有损人利己的心,这样他也是会最后破家难免,惹祸也难免。底下讲惜福和悭吝这两个不同,惜福他是对自己的生活节俭,很珍惜福报,不会奢侈浪费,但是对人他不会悭吝,不会吝啬,不小气,小气的人就没有福报。惜福的人往往会做出什么?轻财仗义。你别看他自己生活好像很节俭,一到需要的时候,他可以为朋友倾家荡产去布施。所以惜福的人他不是贪的,心不贪,这跟悭吝不一样,悭吝是自私,惜福的人他是大公无私的。
下面讲「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见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处事迟,这个意思是讲临事的时候很镇静、沉着、从容、淡定,不急不躁,这种人往往是大器晚成,因为他有耐心,他往往能够给自己留有足够的时间和余地,他不会急躁,可以预言他是大器晚成。见机决,这是见到机会来了,马上就决定,这个人当机立断,他不犹豫。这个机,特别是大事来临,他能够马上把问题看清楚,当机立断,已经下了决定,但是他还能藏,藏是什么?他不会显露,机是有机密的意思。特别是古代的统帅,领兵打仗,看到眼前这些军事的形势,他已经是心中有数,可是他藏而不发,他的心有这个量,我们讲「将军额头能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他的心量很大,所以他能藏得住。心量小的藏不住事,一点小事都给发出去了,这就不能够担当大任,也做事就很容易败。所以见到这个机会来了,当机立断,而且能够藏而不发,慢慢的把他的工作计划推展出去,这种人高才,而且高才早发,他往往会我们讲很快就能够走上大任。
下面讲「有能吝教,己无成子亦无成;见过隐规,身可托家亦可托」。这是讲有一类人,自己有能力、有才能,可是他不肯教人,吝教,就是佛法讲吝法。吝法的人,他不肯布施法,自己就没有成就,这因果,所以自己无成,子孙也无成,祸延三代,所以千万不可以吝法。自己有才华,人家来请教,一定是和盘托出,毫不保留,这是真正成就自己。布施法得聪明智慧。见过隐规,就是见到别人的过失,隐就是暗中,暗中来规劝他,不在大庭广众,不在别人面前来规劝。为什么?因为在别人面前规劝的话让他不好意思,让他下不了台,要给人留有余地,给人留面子,这种心是厚道。厚道存心的人你可以把身家都托付给他,这种是叫高义之士,他有道义,能够担当的。
下面讲「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知足,这是他安分守己,没有非分之想,而且他是谦卑的。自满的人不同,表面上来看好像知足人和自满的人有共通点,都好像不想再进取了,不与人争,可是自满的人他的内心是傲慢的,自命清高。那么这种人是得什么?矜而受灾,矜就是自满、骄傲,满招损,谦受益,自满的人他就有灾祸来了。知足的人能谦虚,他能获福,他能常乐,常得安乐。
下面说「大才与庸才自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大才和庸才有区别,什么是庸才?诞而多败,庸才的人是没有实际能力的,反而他会夸夸其谈,诞就是夸夸其谈,俗话有一种叫扯诞,就是这个诞字,爱扯诞的就是爱夸夸其谈的,说假大空的话,纸上谈兵,像战国时的赵括,纸上谈兵,最后全军覆没,做事往往多败,那是庸才。大才不同,大才是实而有成,实是实实在在的,一步一个脚印,重视实际操作,不重视夸夸其谈,这种人往往有成就。所以我们要看是不是真才,要有真才实学。
下面讲「忮求念胜,图名利,到底逊人;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这个忮,忮求念胜的忮就是固执的意思,所谓刚愎自用,不能听人劝导,自己认定是这样就不肯回头,这个念胜就是好争胜。确实有这种人,很固执,他这个目标他一定要去实现,实际上这个目标不一定是妥当的,别人劝阻他,他也不听,一意孤行,为什么?因为他争强好胜,不服输,不肯认低微。他心里图什么?图的是名利,他为这个动机来的。到最后,到底逊人,逊就是差过人,最后结果他肯定也是败局,他争不过人,为什么?他没这个德、没这个才,换句话说,他没这个福报,他怎么能跟人较量?他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不知道统观全局,最后他这一局棋还是输的。历史上刘邦跟项羽之争最明显的,项羽是非常厉害的,也是一意孤行,争强好胜,也是勇猛无比,所去无敌,确实一直都是打胜仗,打到最后,人家刘邦很有谋略,有张良辅助他,有韩信帮助他,最后一举还是把项羽给灭了,项羽乌江自刎,到底逊人,他这局棋还是输了。所以不要有争强好胜,名利也不要去图,不贪图。不贪图名利,不争强好胜,你的心是定的,看问题就清楚,你自然就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下面说恻隐心多,恻隐之心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之心、仁爱之心,仁爱心很厚,慈悲心很重,遇到人总要去帮助别人,他的果报自然是他遇到艰难他中途也获救,往往我们讲他是福大命大之人。所以一般世间人有句话讲,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话不是因为他大难不死才有后福,这个必有后福这个果不因为他大难不死这个因来的,大难不死也是果,因是什么?因为他恻隐心多,他有慈悲心、有仁爱心,这就是福,所以他能够大难不死,他也有后福无穷,因果不能搞错,我们要看到根本的因。
下面讲「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不分德怨,这在《弟子规》上讲的,恩和怨他不明白,浑浑噩噩,《弟子规》讲的是什么?「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要有这种厚道心。可是恩他不记,甚至有人对他有恩,稍微有一次做错了,他就记着他的怨,把他的恩都忘了,这就是不分德怨,讲的是这个意思。所以他的果报是什么?料难至乎遐年,遐是远,遐年就是晚年,他很难到晚年,料就是我们可以预料他难到晚年,换句话说,他必定是夭折。一个人的寿命跟他的福报成正比,而他的福报是跟他的心地相应的。所以你看《太上感应篇》上讲,「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等等,最后讲到「算尽则死」,寿算最后尽了就死了。寿算,天神他依人的这个善恶来加减,心地刻薄,老念怨不念恩,那寿算一定大大减损。较量锱铢,锱铢是古代重量的单位,是很小的重量,一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所以这是很小的一个重量单位。较量锱铢就是这些小的东西都是斤斤计较,不只是斤斤计较,两两计较,一斤都算多了,一两一两都得计较,那他的福就小。岂足期乎大受,你怎么可能让他能得到大受、大富贵?他受不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容器小,量小,装的福就少。所以量大福大,待人都要厚道,「与宜多,取宜少」,不可以斤斤计较,要尽量的布施,不能为利益去跟人争执,这种人有大福报。
下面说「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无?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这个过刚者就是人太过刚强,刚强本来不是坏事,人应该坚强,要能够勇猛精进,特别是做事,需要有勇猛之心,才能够坚持到底把它做完。但是如果太过刚强了,就变得很容易跟人家闹矛盾,做事不圆融,那么你做事,可能一件、两件事你能够很容易成功,你凭着你刚勇之气一蹴而就,很快你就能够做成功,可是灾伤岂保全无,你怎么能够保证没有灾伤、没有祸害?一次、两次行,再多了可能你就会遭到很大的障碍,甚至是天灾人祸、伤害、毁谤统统来了。所以做人不能够太刚,古人讲的,要内刚外柔,外圆中方,内是刚的,就是有一股正直之气,对外要圆融、要柔和,这是我们老法师讲《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里讲到的四德之一,就是「柔和质直」,内要正直,处世待人要柔和。下面讲,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柔和也是好事,但是不能太柔,太柔就变成软弱了,软弱的人他就很难办事,他不能担当,所以做事难成,一生做不了什么大事,可是他因为柔和,他也能够平平安安,平福,他有个平安的福,他也能够安受。为什么?因为他也能做到逆来顺受,不跟人起冲突,不跟人争执,可是要办事他又办不来,那就得一个平安,安享晚年,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命。这是要学会中道,刚柔相济这就是好,不可过刚亦不可太柔,这些都是学问,让我们自己去体会。
下面说「乐处生悲,一生辛苦;怒时反笑,至老奸邪」,这是从相上来预卜人一生,一个人遇到乐事,本来是快快乐乐,值得庆幸,值得欢喜,可是他偏偏生起悲恼。这种人是什么?他受不了乐事,他没这个福。所以我们应该常常懂得知足常乐。为什么会生悲恼?因为他想到乐极生悲,月圆了就得亏了,事到乐极了就生悲了,他想到这他就生悲了。所以一切法由心想生,他想这个就得这个,所以一生乐的少、悲的多,一生辛苦操劳。我们修行人不要有这些忧悲苦恼,只在当下,永远都是欢欢喜喜,知足常乐,一生过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下面讲,怒时反笑,至老奸邪,这种人很厉害,本来他遇到这个事,一般人会很生气的,可是他竟然笑起来,这种人我们讲他城府很深,所谓喜怒不形于色,他的相貌上你看不出他内心里想什么。三国里面曹操就是这样的人,他赤壁之战大败,走到华容道遇到了张飞、关公、赵云来擒他,这时候他应该是非常生气才对,兵败如山倒,正是很愤怒的时候,他反而大笑,至老奸邪,这种人他肯定是大奸大恶之人,所谓老奸巨猾,这种人也不是好对付的。真正我们不要学这个,不要学城府,要学什么?坦坦荡荡,也不要发怒,但也不要故意做出这种怒时反笑的样子,总是正直、坦荡,做个正人君子,心里不要有奸邪。
下面说「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这个好矜己善就是很喜欢自己表功,矜就是夸奖自己,讲自己善,讲自己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有这些功劳,爱自我吹嘘,这种人就不要再望功名,换句话说,你的福都被享完了,都被你吹掉了。你的好名声也是你的福报,你的好名声都出去了,将来怎么还有再多?没了,没有再有功名。读书人过去都非常谨慎这一点,所以都很谦虚,自己做善不要人知道,要积阴德。所以阴德能够让你提升,功名富贵你才能够有。乐摘人非,就是好挑剔人,好讲人的是非,特别揭人短处,揭人的阴私。《太上感应篇》讲的,「攻人之过,揭人之私」,爱讲人家的毛病,特别是人家最不乐意的那些阴私的事,他都给抖出来,这是最败坏阴德的,所以他自己性命也难保,因为福都给他荡完了。
下面说到「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功归人而过归己,尽堪救患扶灾」。有一类人喜欢责备别人,特别出现问题了,他不肯自己担负责任,他把责任推给别人。责己轻,就是对自己不会责备,不会自我批评,去批评别人,这种人我们就不能跟他同谋共事,他不是你真正的朋友,他不可能跟你共患难,不是你的知己,为什么?因为他不愿意担当,有责任推给别人。真正的正人君子都是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就是下面讲的,功归人过归己,自我责备很重,绝不批评别人,这是厚德,所以他能够堪当大任。救患扶灾,救百姓患难,救人于水火之中,这就是正人君子。
再看下一句,「处家孝弟无亏,簪缨奕世;与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这是讲到在家里注重孝悌,一家能和睦,所谓孝悌传家,无亏是没有亏损,大家都做得很好,这样一个家庭,我们知道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后福无穷。簪缨就是过去古代达官贵人他帽子上的这些装饰品,这是比喻显官。奕世是累世,世世代代都有出这些显贵的儿孙,所谓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找人才肯定是从孝悌之家来找的,自然子孙就能荣贵。与世吉凶同患,这是跟世人同患难、共吉凶,我们一般讲有福共享,有难同当,这种人受到世人的爱戴、敬仰,所以血食千年,一般民间用血食供养鬼神,祭奠这些神灵。这是比喻什么?世世代代的人民都怀念他、爱戴他、敬仰他、祭祀他。
下面讲的,「曲意周全知有后,任情激搏必凶亡」,这句话是讲,曲意周全就是委曲求全的意思,自己甘愿吃亏,能够顾全大局,能够照顾到别人,宁愿自己受点气,吃点亏,不在乎,这种人必有后福,知有后,这个后就是一般世间人有后代,有好儿孙。另外一种人,任情激搏,就是任性,他性格很激烈,很爱搏斗、好斗、好争,那么这个人必定最后是凶亡,死路一条。从历史上看,大凡早亡夭折的人都是任性、好斗之人,顽固、不肯回头之人。
下面说「易变脸,薄福之人奚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这个易变脸就跟前面讲的转眼无情那个意思相像,他这个人心里没有道义、恩义、情义,老是变脸,对富贵的人就点头哈腰,满脸笑容,对贫贱的人他就傲慢,看不起,做出那种轻贱别人的样子,这是薄福之人,这是最薄的,因为心地刻薄,相也就刻薄。这种人奚较,奚就是何必,何必跟他计较。所以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帮助他的时候他们千感恩万感恩,转头他不认识你了,这种人我们知道他福薄,不要跟他计较,再过几年你再去看他。耐久朋,这是什么?能够耐久的朋友,什么是耐久的朋友?跟你共患难多年,所谓松柏能够历严寒,岁寒才知道松柏之后凋,他这个道义、恩情耐久,这种人他像大海一样能包容,他有容量,他能担当,他可以你以身家托付,你能信任,能够靠得住。
下面说「好与人争,滋培浅而前程有限;必求自反,蓄积厚而事业能伸」。这句话是讲喜欢争强好胜,跟人家竞争,争功抢利,这种人我们知道他滋培浅,换句话说,他福薄,他肤浅,只重眼前利益,眼光也短浅,那你就知道他前程有限,不可能成大气候。下面讲的必求自反,他能反求诸己的,特别遇到了发生问题的时候,他必定是自我检讨,把过失归到自己,他不会去责怪别人,这种人他蓄积厚,他有容乃大,他根基厚、福报厚,我们可以预料这种人将来事业能伸,他事业能够得到大发展,将来必定得功名富贵,学佛的人必定是在佛法中有很大的成就。为什么?佛法常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不会看别人的过失,都是反求诸己,所以他才能够成就。
下面讲到「少年飞扬浮动,颜子之限难过;壮岁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这是年轻人、少年人,阅历不深,经验不足,但是飞扬浮动。这什么?好出风头,好表现。可能是有点才华,也给他能够表现出来,人家在旁边看到都很赞叹,年纪很小有这么好的才华,神童,天才,都给他赞叹,心就浮动,心浮气躁,他的心就扎不下来学习,这种人最后必定是我们讲的江郎才尽。古代的江郎就是这样的,从小就会写诗,写得很好,个个大家都捧他,都赞叹他、恭维他,说他是神童、天才,都找他写诗,成年以后这些才华都没有了,江郎才尽,用完了。所以少年人最重要的是充实自己的才华,加厚自己的德行,我们希望的是大器晚成,不是求的少年飞扬浮动,所谓的厚积薄发。如果不是这样,少年飞扬浮动的话,那么颜子之限难过,颜子是颜回,颜回只活到三十二岁,这是用他来代表寿数,三十岁也就难过了。一般讲的才子、红颜多薄命,古代的这些才子,早发的才子,很少过三十岁的,像骆宾王、王勃这类的所谓才子,都是三十岁上下就走了,为什么?福都享尽了,没有积后福。纵然没有夭折,他中年以后也不会有什么成就。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培养孩子都喜欢搞这个飞扬浮动的东西,让孩子出来表演节目,《四书》背得烂熟,到处去风光,大家都喜欢得不得了。看了这句你就晓得,颜子之限难过,所以就要把浮躁的心降下来。
下面说「壮岁冒昧昏迷」,壮岁是壮年,一般讲到了二十几三十岁还冒昧,所谓鲁莽行事,冒进,这种人做事考虑得不全面,没有考虑观察大局,做的决定鲁莽,或者昏迷,昏迷就是混混蒙蒙的,迷惑颠倒的。这个不惑之期怎免?不惑是指四十岁,叫不惑之年。这个不惑的四十岁的期限你可能都过不了,换句话说,你也是短命夭折之类。为什么?到二、三十岁了,还没把这些习气、毛病改过来,那就难了。所以古人重视从小的教育,给他扎好根,就防止他将来会出现不幸,这是父母真爱子女。即使是天生命不好,相不好,也能通过教育,让他能够知书达礼,来断恶修善,改造命运。我在小时候长辈们就告诉我,说一个人命运是由五个方面决定,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民间说的话,你这个大运,当然你天生的是命,后头是流年运,大运、小运、流年,这是运,还有风水,风水是你家里的,你的祖先坟地,这三者你改不了,可是四积阴德、五读书,这两条你能做,你积阴德可以改造命运,也能改变风水,我们这里讲的,你能够改相,跟改风水一样,风水也是相。五读书,这个读书就是读圣贤书,学习了圣贤教育,知道了伦理、道德、因果,你就知道如何做人,断恶修善你就能够改造命运。所以教育是何等重要。
这个「心相篇」非常的好,可是我们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还没有讲完,我们就留到明天继续来跟大家分享。最重要的,不是拿这个东西来看别人,看人家的相是怎么样的,有没有福报,关键是反求诸己,看看自己,对照一下我自己有没有问题,要改正过来,这就叫修行。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