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2024-10-05 08:15 居士人物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随时都在考试,当不回答你的问题的时候,你难不难受?就练放下的功夫。而且往往道理明白了,心境一提升了,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话是这么说了,问题我一定会回答的,安大家的心。

我们那一天跟大家提到言语的存心,我们一起,大家回忆一下。慈悲心,念念为人着想;道义的心,「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这个是道义的心;还有真诚的心,「诚于中,形于外」,「凡出言,信为先」,这都是诚信,「诈与妄,奚可焉」;还有为人着想的心,其实就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还有就是,每讲一句话,都是很谨慎的,都是「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一言一行不随便,给家人榜样,给团体榜样,给社会榜样。

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而且轻浮,喜欢挖苦,甚至于讲一些花言巧语或者是不庄重的话,这个言语就不妥当了。所以应该言语的态度:不讲废话,都讲有意义的话。就像《孝经》里面说的,「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这样你的员工、你的同仁,「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所以叫「淑人君子,其仪不忒」,他的一言一行不会偏差。

接着我们探讨言语的态度。第一个,我们讲到的言行一致。我们在言行一致里面,提到了哪一些经典的教诲?「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都是言行互相的观照,绝不愿意自己的言行不一致,造成人家的不信任,甚至是否定这些读书人,就不好了。像我们又提到子贡问君子,「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接下来我们提到的是谨慎的态度。孔子的言语谨慎,「述而不作」,这个确实是「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讲的都是跟经典相应、跟古圣先贤相应的道理。其实这个很重要,我们没有这个态度,一跟人家讲话,一不经意,自己的一些执着、自己的一些习气、自己的一些主观,就掺在话里面了。可能那一个主观、那一个执着,反而对方听得记忆最深,我们可能就误导别人了。开头还是「子曰子曰」,中间全插自己的意思。前面「子曰」,人家说,这个人挺有学问的,多听一点,结果掺进去的可能就是让人家了解错误了。所以一开始还是「述而不作」。

包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言语要谨慎。「事非宜,勿轻诺」,不适当的承诺,到最后又反悔,一次、两次、三次,我们的信用就丧失掉了。所以在《论语?学而第一》就有提到,「道千乘之国」,这个「千乘」指的是很大的国家,有上千的军车,这个「乘」就是四匹马的那种战车。有千乘的国家,它算是很大的了。「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我们看,一开始就是这个「敬」字,所以一个领导者的恭敬的态度很重要,自敬敬人。自己讲出去的话都要负责任的,这是自敬;讲出去要对人负责任,这是敬人。

所以一个恭敬言语的人,他不轻诺的,而且只要说出去了,一定再怎么难都要做到。我们那一天说到「大丈夫」,一个男人应该要什么?说到做到,才能取信于自己的妻儿。相同的,领导人也是这样,没有说到做到的,那就没法取信于人民了。

有些人心地很好,他的一些思考绝对没有自私,可是因为考虑得不够周到,往往一些决策做了以后又得改,改到最后底下的人都失信心了,甚至都会埋怨了,这就没有「敬事而信」了。又能恭敬,又能说话算话,底下的人就非常欢喜了,服气了。

所以这个「敬」,说实在话是处处都是,「毋不敬」。「曲礼曰:毋不敬」。所以这个恭敬是「不可须臾离也」。所以领导者可不可以越权去管事情?越了权,那就不尊重这些主管了,这个也是敬。对每一件事情都能考虑到每一个人的立场、感受,这个都是敬的表现,都能体恤人情,这都是敬。

「节用」,这个国家就会「足食」了,不缺了。在《大学》里面有一段话大家比较熟了,「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就不会有问题了。现在为什么这么多经济问题?很多国家都宣布倒闭,甚至是濒临倒闭,都是没有守住「节用」这个原则了。还没赚钱就花钱,这个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无耻,丢脸啊,是不是?哪有说没钱还要开大车的道理?结果现在这种无耻的行为变成很普通了,很正常了,甚至于还觉得,你看,我都是用现代的这些制度,多好。好到最后变成什么?国家破产。谁来承受这个后果?还不是自己,他们还耍赖皮,还要其它国家统统「来来来,帮我填这个黑洞」。怎么会有这些逻辑?在这个时代都出现了。自己做事还不自己负责,还要别人买单。中国人会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不会。有受到我们老祖宗教诲的,都不干这种无耻之事。节用就足食。

而且,其实节用的人爱不爱人?爱。「俭近仁」。节俭的人,他就是多省一些给别人啊。所以老板多省一些给员工,多省一些去做公益事业,这是仁慈。包含我们每一个人,其实说实在的,人真的能在处处当中都能为人着想,一天能积多少福?福田用心耕。洗手的时候,「水资源是全世界的,我不能浪费」,是吧?所有物质上的享受,都想着,「资源是全球的,我要节俭」。君之一念,已在天下,是不是?那请问大家,一天从睁开眼睛到睡觉,都是这样去思考、去节俭,请问这个人这一天积了多少福?请大家用computer算一算。

人说学了经典不能改命,那叫玩弄经典、消遣经典,懂了哪有可能不能造福的道理呢?卫仲达先生的故事跟大家讲过没有?所以真的,卫仲达那个故事,他就是起了一个念头,「皇帝这么做了,多少老百姓要辛劳了、要困苦了」,阻止。结果那个奏折上去皇帝没有采用,但是因为他那一念已经是为全民着想,所以那个善的力量超过他四十年左右造的恶,那个都比他这个善轻,他这个善的力量大。所以假如又是修行人,君之一念,已在天下万民了,这样去修行,这样去扩宽心量。所以圣贤人捐一块钱,人家是无量的,他的心是无边的;那我们捐一千万,只想着给谁而已,或者给哪个地区的人而已,我们的心量是有限的。所以心量无量,福报就无量了。这个是节用了也懂得爱人。

「使民以时」。这个「使民以时」就是也是要尊重老百姓,他现在有没有在农忙,你要设身处地一下。我们可能上位大家当领导习惯了,请人家办事情都很习惯,「哎,赶快帮我办一个什么事情。」有没有了解到他目前的工作量已经相当重了?所以假如一个领导要交代事情的时候,「你最近会不会太忙?」或者你交代事的时候说,「这个事我不赶,你几天之后再给我就好了,你可别累坏了。」这种尊重、体恤,下属觉得很安慰,「使民以时」。包含他可能家里有什么事了,你还一直叫他加班,我们就会变成下属为我们做事情,变成我们也形成应该的、苛求的,这样就不好了。我们都是道义之交,道义之交了,还是要处处能设身处地为好。

再来,就是讲话「见未真,勿轻言」。我们有时候懂了一些道理,讲话就非常绝对,「一定是这样,这个人就是这样!」好像我们是铁口直断。其实,纵使这个人是这样,你也要留一条让他改过自新的路,是不是?从这里才能厚道啊。更何况我们可能断言的,并不一定是事实。那我们想一想,断人家的言,又不是事实,那我们说出去的这个话,折了多少自己的福?所以人很多的福气,就是因为讲话不当,漏掉了。有可能我们断言一个人断错了,而人家听了之后很难过,就失了一个人才都有可能。所以这个言语确实是祸福之门。当然这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别人假如断言我们断得不对,度量要大,「有容乃大」,不要跟人家计较。甚至于他的断言当中,我们还检讨自己、反省自己,这个就有受用处了。人家讲我们十点,九点都是诬告我们,一点挺有道理的,我们还能不去计较这九点,只专注在这一点,改过来。我相信真的改过来了,那个批评我们的人有福了。所以道理都是要求自己的,别人断言我们、别人批评我们,我们就不要再拿道理说:昨天才讲不能断言别人,你今天怎么又讲了?搞到最后就每一个人统统拿着道理互相过招而已了,我们就没有受用处了。都是虚心反思、受教,才能受益。

再来,在《易经》里面是有提到,就是君子在自己的房子里面,「出其言善」,一个善的念头、善的行为,千里之外都会感应,「况其迩者乎」,就是连千里之外都会感应,何况是自己身边最近的人,怎么不受这个言语的影响?

举个例子,周文王他自己的家庭,他们夫妻,包含他的孩子,统统是天下人的榜样,所以讲出去的话,千里之外都应、都效法。反过来,夏桀,他在家里讲的话,千里之外也会应,更何况是跟在最身边的这些大臣,哪有可能不受影响的?所以那个时候夏桀跋扈,有臣子就说了,「君王,你再这样继续下去,国家就要灭掉了。」结果这个夏桀说,「太阳哪有灭掉的?」他自己比喻他是太阳。结果这个话在家里讲,传出去了,老百姓就应回来了:「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我们跟他拼了!」这是老百姓讲的话。「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这一句,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翻《易经?系传》里面的话语,讲到,「言出乎身」,从我们自身出来了,影响着我们的家人、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以上位者来讲,人民,「加乎民」。「行」,就是言行,「行发乎迩,见乎远」。我们刚刚举的例子,齐景公让他宫廷里面的女人穿男人的衣服,是不是「发乎尔,见乎远」?这个古字(见、现)是通的。现在,「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就效法了,「见乎远」了。还有一句话大家比较熟悉,「楚王好细腰」,楚国的国王喜欢腰很瘦的女子,结果很多女人就不吃饭,饿死了好多人,女子很多都饿死了,就为了保持那个很细的腰。

所以从这里来观察,「言行,君子之枢机」,能不能成为君子最重要的关键,言语的修养。枢机一发,就是言行一动,「枢机之发」,这个言行一动,是荣、辱,就感应来了,所以有一句成语叫自取其辱,都是我们的言行招感来的,「荣辱之主也」。所以最后总结,「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我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天地,近到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团体,远到整个社会,怎么可以不谨慎呢?

其实有一个现象,就是有影响力的人假如讲错话、做错事,底下的人就会这么说了,他们被人家批评,「你这样做不好」,「那个蔡老师也是这样。」真的,人家就会拿来,「你看,他也是这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你愈有影响力的人做错,人家就会拿来作挡箭牌。「动天地」啊,怎么可以不谨慎。

而且,每一个朝代开国的人,都已经影响着、注定着他这一个朝代以后的命运。

举个例子,明朝朱元璋脾气大,对很有学问的大臣,他一不高兴了,裤子脱掉,廷杖,就在朝廷里面打那个大臣。拜托,读书人他又不是为利禄、为你给他的薪水工作的,你这么样侮辱他,他怎么可能继续干呢?士可杀,不可辱啊!所以明朝就愈来愈少读书人愿意这么干。为什么?他第一个皇帝这么打,后面的皇帝就常打了。为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打,太祖都打了,我为什么不能打?」您看,影响着他后代,整个朝代。所以后来因为读书人寒心,明朝后面的皇帝甚至于都不识字。最后,都是那些什么锦衣卫是吧,都是宦官当权、乱政。

所以明朝很凄惨啊。最后一个皇帝,你看崇祯皇帝,被李自成搞得亡国了,最后还上吊了。好像还把他女儿砍掉一支手臂是吧,本来要杀了他女儿嘛。就跟他女儿说,「以后妳不要生到帝王家了。」结果好像这个皇帝还讲了一句话:「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所以有时候人到死的时候都不一定明白道理,是吧?他要上吊的时候还要批一下,「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但是问题来了,请问这些臣谁用的?不是自己用的嘛,是不?而且这个都还跟祖上有关系,因为你祖上这么干,招感来的是后面这个结果。所以我们看,文王,周朝,都很尊重人,他后面虽然权利比较小了,但是没有人敢伤害周朝这些天子,都还是有一定的尊重,那个也是感召来的。

所以这个言语就不得不谨慎了。这个是跟大家讲到谨慎。

接下来我们来看,言语要「简寡」,不要话太多。这个「简」就是不能太复杂,太啰嗦;「寡」就是不要太长。所以《易经》里面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话说多,不如少」,「勿多言,多言多败」,因为有时候言多必失。我们说「守口如瓶」。

而且这个时代,要成就一件事情,一定要低姿态。太张扬了,现在人嫉妒心多、傲慢心多,你太张扬了,障碍就来了。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遇到很多障碍,首先先不要指责别人。是不是我们的行事不够低调?自己招感来这些嫉妒、障碍。真正屈志老成都是按兵不动,最后事情做成了,他们也障碍不了了,这就对了!

我们看这个,其实人的话很多,我们一直在强调学问是要权变,不要今天这个「简寡」一讲完,每一个人都禁语了。那学的都是学样子给人家看的,「我是一个good student(好学生)」,是吧,「你看,我马上经典这么教,我就做了」。那还是虚荣,还是演给别人看的。今天真的对人有益了,确定有益了,哪怕跟他讲三天三夜,舍命陪君子。不过有个前提,三天三夜他要开悟,就是他能得大利益了,哪怕你再辛苦,你绝对不推辞。但是假如没有利益了,一句都不讲。攀缘嘛,讲太多人家烦嘛。所以懂得权变最重要的还是这一颗仁慈的心,设身处地的心,柔软的心,他能接受多少就讲多少,绝不多言。

「简寡」里面包含「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而且人话会多,很有可能太浮躁。不说话,心理发慌。一静下来,没人可以讲话,「哎哟,好难过」,赶紧打电话,要找人说说话,他比较不会发慌。所以这个都是浮躁的表现,已经浮躁到不习惯静下来了。现在有人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反而很难过,好像很空虚,这个就是不是很妥当的状态。

接着,我们讲话要有耐性,要伏得住急躁。耐性是「谏不入,悦复谏」,而且不急躁,言语表现出来的,「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大家看我的身材,我的性格是很急的,从小就没有吃胖过。为什么会瘦?急躁。所以我非常感激师长,因为我在电视上看到老人家讲经,我就开始听。老人家讲经很缓,一字一句娓娓道来,所以一开始听,都觉得心脏病好像要发作了,不习惯那么慢。但是觉得很有道理,愿意继续听,慢慢的,有时候一天熏几个小时,躺下去的时候还在听。师长讲话那个语速:「体会得,就要做到」;「修行,是把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的过失,立刻就要痛改!」听这样的语速听习惯了,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讲话也慢了。所以真的受到很大的利益,包含连讲话的速度。所以这个「凡道字,重且舒」。

所以有一句话也提醒我们,「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人出了什么差错了,都是因为,「只为慌张」。所以事做砸了、话讲错了,很多时候跟慌张有关系。所以要沉稳、要有耐性,不要急躁。所以「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从讲话、从走路来锻炼。

接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言语要心平气和。所以有一句话叫「心平气和则能言」,人要心平气和了才能讲话,不心平气和,讲出来的话都会有副作用。所以说「盛怒中勿答人书」,生气的时候不要写信给人,不要打电话给人家,很容易就讲错话了,因为那个脾气就传出去了。

「作事要留余地,责人切忌尽言」。你觉得这个朋友有什么状况,你在告诉他,结果讲着讲着,自己的火都上来了。有点火了,「好,今天我就讲他个痛快」,讲得他体无完肤,「尽言」,就麻烦了。只要看到人家的表情已经不是很能接受了,赶紧收兵,就不能再顺着自己不平的情绪去说话了。所以讲到的「喜时之言多失信」,高兴的时候讲的话,讲得太顺了,太随便了,最后又没有办法兑现。「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其实讲这种话就不妥当。一般谨慎的人,「我好好准备一下,我努力看看,我随时跟你保持联络」,是吧?那讲的话太过了都不妥当了。

好像之前也有跟大家讲过一句,「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就是愈劝一个人,愈劝,你也激动,他也激动,「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有没有写过这一句?Really?没写过?大家对我的笑容,好像觉得我的英文还有一点style是吧?「轻信轻发」,这个人都要冷静,人家一跟你讲几句了,你就相信了,马上就要去找人理论了。「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这个「激」就是你劝他,可是你愈劝愈激动,就是「责善之大戒也」。

人往往有时候听了一些谗言,听了一些状况,然后就受不了,马上去找人理论了,这就是「听言之大戒」。都要冷静,「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朱子治家格言》,我们早上有读《朱子治家格言》吗?「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可能人家就是来进谗言的。而且说实实在在话,纵使他讲的是真的,又怎么样?那个人真的看我不顺眼,又怎么样?「反求诸己」不就好了嘛,有什么好生气的呢?

而且师长讲了一段话我觉得很有味道。师长说,「他说他恨你,也是假的嘛,过两天他就好了嘛。」因为情绪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他讲几句恨你的话、骂你的话,真的还是假的?那你干嘛把它当真?

人为什么烦恼这么多?就是把真的当假的,把假的当真的,所以烦恼很多。什么叫「把真的当假的」?真的有本善,真的有明德,都不相信自己,烦恼就来了。所有的贪瞋痴慢、所有的情绪,都是剎那之间如梦幻泡影,是假的,我们把他当什么?真的。「他就是这样啊」,当真的。所以苦从哪里来的?从我们自己颠倒来的。认假为真,认真为假,才有这么多烦恼出来。所以哪怕人家是骂我们的话,有容乃大,别计较了。

还有,有一句也很重要的提醒,在言语的心平气和上:「绝交不出恶言」。今天假如双方发生了事情,两边都在指责,这个叫做半斤八两、一般见识。假如只有一方一直在骂,你冷静去观察,这一方他动气了。所以我们假如观察两方,一方都一直在骂的,那这一方的话,你就要冷静去评估了。其实人的修养,往往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去观察,才看得准。这个时候就不能说是论交情去判断了,得客观去判断。假如那个骂的跟我们交情比较好,你还得劝他要有修养。

「绝交不出恶言」,这是一个君子应该有的心境。人的缘分都会变化,给别人留条路,也给自己留条路。好像有一句俗话讲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一个朋友多一道墙」,是吧?而且这一点非常重要,纵使是善人都很容易犯这个错。其实人满热心的,就是急了点,就是火爆了点。可是往往那个火爆把话给讲绝了,很多往后还可以跟你继续结好缘的亲朋好友,真的缘就断掉了。他一时不冷静,你不要跟他计较啊,事过境迁,他真的反省起来了,缘再续起来,我们尽弃前嫌,这个才显出修养来。

而且我们要很冷静一点,这个「绝交不出恶言」,很重要很重要。因为现在的人他没有这些经典做人的基础,他一定会有很多不妥当的地方,可是你没有办法要求他一下子提到这么高。往往你要协助一个人的时候,都是他错了,又是一个机会去提醒他。但是问题是假如前面我们都「出恶言」了,那后面这些提醒他、帮助他的机会就整个就断了。现在的人,很多都必须要跌好几跤,他才能从中学到经验。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很有耐性的,跌到了,赶紧协助他,也不挖他的疮疤,就很有耐心的陪伴,慢慢的人的那个良心就起来了。这个用在,你比方说当父母的,哎呀,现在可不容易了,当领导的也不容易了。这是我们讲话要心平气和。

再来,讲话要厚道,不苛刻。有一句很重要,「凡一事而关人终身」,有一件事关系人终身的名节,纵然你是了解情况的,「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不要常常挂在口上。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在监狱里面的人,他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多么希望能改过自新啊。结果他一出来了,我们知道他以前关过,还到处宣传,这是绝人家的路啊。厚道就是厚道在:看人要看后半段,浪子回头金不换。不要尽记人家以前的不好,还常常数落,这个就不好了。尤其要关系比方说女子的名节的,那个就知道了都不说。私底下提醒可以,但是不要到处去宣传人家这些关系终身名节的事情。

「凡一语」,凡是有一句话,「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就是说一句话有失我的厚道,比方挖苦别人,调侃别人,哪怕只有一句,「凡一言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要谨慎,不要随便讲这一些有伤厚道的话。我们以前成长的过程,这一生有没有曾经经历过,朋友聚会,大家聊得有说有笑,突然哪一句话,另外一个朋友听了很难过,当场就吵起来,从此两个人不再说话了,有没有?那都是什么?「伤我长厚」,拿人乱开玩笑造成的。所以言语还是时时要守住这一个厚道。

这些真的都是很细腻的心境。再来,我们上课的时候曾经跟大家讲过的,「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是吧,「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你劝,让他行善很好,可是你讲的都是很高的,让人家觉得很遥远,都做不到;你批评他,「攻人之恶毋太严」,劝导他是好的,你不要一次用力过猛,让他信心全丧,那也不行。带点批评提醒,同时也要带点鼓励,看他能承受、能接受为好。

再来,「论人之非,当原其心」,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做得不妥当的地方,首先先不要执着在那个行为、动作上,很有可能他是善意的,「当原其心」。比方说孩子倒杯茶要来给你喝,结果一不小心给翻了,瞬间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怎么搞的!」就骂人了。虽然他倒了不是很好的事,但是他为什么端那杯茶来?他要孝敬你啊,「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今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属,他把事情给做砸了,但是他做事的那个动机是好的,你能看得到,对方会非常的感动,你理解他。我们忽略了人与人的交心跟理解,只在行为当中批判,这个就是不厚道了。

所以有一段李师公的教诲,非常让我们在处世当中受益。对不起,这后面几节课,觉得很多东西要跟大家交流,大家抄得手酸不酸?大家回去再慢慢咀嚼,不要噎着了就好了。好,这个「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要赞叹。确实,这个嫉妒心对团体杀伤力很大,人家很贤德之人我们还嫉妒,整个团体就对立起来了;甚至还陷害,那就更不得了了。所以很多陷害忠臣的,最后都是断子绝孙。「要随喜」,扩宽自己的心量,欣赏别人。「见人有恶」,他有做不对的地方,「不批评,要规劝」,我们要站在道义的立场,善巧的劝他,归过于私室,「或守默」。这个很有味道。为什么要规劝或者沉默呢?因为假如交情不够,「君子信而后谏」,交情不够,还是不要轻易劝,「守默」,先不讲,等交情够了再讲。或者,这个「守默」还含有什么呢,「啊,没关系,我把事做对给他看」。这个很有修养。

《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榜样,「昔舜在雷泽」,老百姓都在那里争,他没有用道理去压,他把对的做出来。老百姓看着他,都懂得礼让了。这个「守默」并不是消极,他在等待时机,或者他先自己做好,正己去化人。

「见人错事」,见到人家事情已经出状况了,「不指责,要协助」。(这一些,因为刚好这一次收集了一些数据,我会把它打出来,到时候再透过E-mail再传给大家。你们假如抄来不及,也不要心慌,也不要有什么罣碍。抄也很好,抄一遍,自己印象加一遍。)

「不指责」,因为事都错了,既往不咎了,骂了谁得利益?「先协助」,先把事情收拾好。人家错了你不指责,还协助,他很感动。甚至于你还什么?肯定他这一颗心,「孩子,你就是知道妈渴了,才端这杯茶过来」。不只没骂他,还赶紧一起收拾收拾。那孩子本来打破了,心里还是很紧张、很难过的,母亲这么柔软去应对,孩子可能终身都记住了。接着还很耐心的,「孩子,这颗心妈妈很感动,下一次端茶要记住哦,『步从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错』,『执虚器』」哇,你看,等肯定了他的这一颗善心、孝心,再提醒他,他会记得很清楚。假如他已经做错了在那里很难过,你要劈里啪啦骂一顿,请问他记得几句?可能一句都没得,只记得,「好衰,狗咬吕洞宾」,是吧?我们闽南话有一句话,就是好心还被雷给撞了,这个意思。这个是我们讲到的「不可徒泥其迹」。

下一句也很有人生的修养。「取人之善」,我们这个效法别人的善,「取人之善,当据其迹」,就以他做出来的善行去肯定,「不必深究其心」。比方说,国家有难了,人家捐了一百万,然后我们在旁边说,「他捐一百万都是为了他的名,这个人我太了解了。」人家一听感觉怎么样?听了就不舒服。人家的行为是善行就好了,我们就不要苛刻到还在批评人家的心态。「当据其迹」就好了,「不必深究其心」。可是现在我们学了经典,有时候看事情比较深入,反而变得苛刻就麻烦了。这个要警惕的。

再来,「人有短,切莫揭」。这个都是厚道。还有「背后之议」,我们在背后议论人,假如这个亲戚朋友听到了就很麻烦了,甚至于是当场听到,他就很震撼了,「受憾者常若刻骨」,刻骨之痛。

还有我们之前也跟大家讲到的,「事后论人,局外论人」,这个都是有失厚道。论的时候要厚道一点,因为有时候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每将难事说得极易」,是吧?包含我们读历史,「哎呀,那些人怎么会搞成这样」。其实「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很容易;但是「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我们不见得做得比他好。评论古人如此,评论现在的人亦如此。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都在这些地方要培植自己厚道的态度。

再来,第七,言语要恭敬。「称尊长,勿呼名」,「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再来,言语也要正直。「奸巧语,秽污词」,不好。「惟其是,勿佞巧」,这个要正直。

再来,言语的方法也很重要。在论语里面「子贡问友」,子贡问交朋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我们现在进入第三个部分,方法。子贡问交朋友。很有意思,「子贡问仁」,「子贡问友」,讲的都是讲话的修养。因为子贡口才太好了。「子贡问友。子曰」,确实要规劝朋友,道义,很真诚的告诫他,引导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劝了,看他不能接受,不要硬劝,下次有机会再劝,叫「悦复谏」。不要劝到最后,他恼羞成怒了,你自己招来人家的侮辱了,骂你了,就不好了,「毋自辱焉」。

这个方法里面,「归过于私室」,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原则。「谏不入,悦复谏」,这个都是很重要的方法。

还有劝人一定要守住「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心诚、色温」,心地很真诚,表情温和,讲出来的话,和气,言语不要太冲,「词婉」。这个八个字也是很重要的讲话的方式。

这里还有一句,「责人时,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

大家边抄,应该可以慢慢体会到,为什么夫子四门科目要把「言语」排在第二位?这个真的是很重要,人情练达皆文章。

而说实在的,最重要的是真诚、柔软,而不是学这些技巧。能不能从这个句子当中调整我们的内心?比方,我们在劝别人的时候,要含蓄,不给人难堪,点到为止,而不是劈里啪啦,「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你那个言语太冲了他受不了。「要疑似」,「可能会怎么样」。你说「你一定会怎么样了,你只要不听我的,你死得好」,是不是?你这样可能会吃亏,会危险。因为有时候你讲的,「你就会什么样!」「我要你管,我就偏不要,我就不相信被你讲中!」是不?那你的好心不就变成把他激怒了,没有意义了。这个是讲话的一个方法、方式。

而且,有一句孔子的教诲很好,叫「辞达而已矣」。讲话能表达清楚,让人听明白就好了。不要讲着,在那里文绉绉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人家又没有听过那些句子,你还在那里讲得津津有味,人家就一头雾水了,这就是不对了,「辞达而已矣」。

再来,讲话的时机。我觉得我现在再讲,时机就不对了。因为可能已经有「咕噜、咕噜、咕噜」,因为吃饭时间到了。这个学习还是要吃饱了,饿的时候,有时候会有点发昏。所以大家假如我们之后没有时间,你们也不要罣碍,要放下。我保证一个月之内,因为刚刚才讲完,讲话不要讲太满,宽松一点,假如一个礼拜你们就收到了,你们就会更高兴,是吧。我讲一个月,绝对不可能这么久,一定打出来再寄给大家。

所以大家要放下分别执着,哪有什么离开,是吧?重实质,不重形式。心在一起了,就没有分开了。OK?OK,谢谢!所以我们以后就是在一个平台上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谢谢大家!

更新于:7小时前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