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2024-09-09 08:24 佛学文库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光,用..

◎ 洪修平

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光,用中国的学术话语,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学术成果,并充分运用来自于多种语言的文献资料,对佛教从起源至20世纪在世界传播发展和兴衰演变做出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这是中国学术界佛教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学者向国际学术界奉献的显示中国学术水平的佛教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从研究内容看,世界佛教有着漫长的历史,并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中结合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有着不同的演化和发展,如何将这纷繁多样而又底蕴丰厚的人类宝贵的文明成果完整地呈现出来,《世界佛教通史》的主编显然颇下了番功夫费心地进行谋划。从目前呈现的14卷15册的篇章来看,用两卷来追溯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发展、兴盛和衰亡,并概述近现代印度佛教的复兴;对于中国佛教,则用了六卷的篇幅,对汉传、藏传和南传分别做了全面论述。同时,对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也都分别独立成卷。另外,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对学术界研究相对薄弱的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以及亚洲之外包括欧洲、北美洲、南美渊、大洋洲、非洲等五大洲主要国家的佛教,也分别独立两卷,分章进行了全面的俯瞰和研究。对于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形成的多种民族文化立体交错并存的复杂格局,既考镜源流,对不同时空下的佛教进行脉络上的梳理,又以思想文化史家的眼光,对其在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传播因时空的转换和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本土化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探讨其必然性及其影响。正是通过这种历史与现代双重视域下的观照和比较研究,不仅使丰富多彩的世界佛教得以鲜活地呈现,而且因具有广泛的资料依据而贴近历史真实。

从研究方法看,《世界佛教通史》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同时,兼收并蓄地借鉴吸取了当前国内外许多学术研究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包括文献学、考古学、文化传播学,特别是用于宗教研究领域的比较宗教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从而能够较好地联系政治、经济、民族、思想文化等来展开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佛教的论述,既体现了叙述史实、说明原因、解决问题的研究导向和撰写原则,也能够将众多的佛教思想、典籍、人物,以及佛教哲学、文学、艺术、礼俗、典故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佛教在世界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并较好地表现了21世纪学术研究的时代新景象、新风貌。

从文献资料看,佛教传至世界各地后,为不同的民族所认识和接受,其重要的经典还被翻译成不同的文字而得以流传下来。《世界佛教通史》的作者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能充分注意到汉文、藏文、梵文、岜利文、西夏文、傣文、日文、英文、法文和越南文等不同语种文献资料的不同价值而充分地加以采用。就佛教史研究而言,过去我们对印度佛教、汉传佛教以及日本佛教、朝鲜佛教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于中国佛教三大系中的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及越南佛教、斯里兰卡与东南亚佛教、亚洲之外佛教的研究略嫌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的限制。《世界佛教通史》的作者有专精于某一语言的佛教研究者,从而使他们的研究能很好地在考辨所在地佛教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来展开,弥补了语言的限制所带来的缺憾,使佛教史能真实地成为展现世界佛教的历史。

从创新突破来看,《世界佛教通史》各卷在研究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中的佛教时,结合佛教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此来展示佛教在不同地区和社会历史环境的熏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文化风情、信仰特征和文化成就,并在许多问题的研究方面有所开拓与创新。例如有关佛教本土化问题,从历史上看,佛教传播到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如果说汉传佛教是通过充分发展起高度发达的理论体系,并在唐朝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从而最终走向中国化历程的话,那么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本土化现象就表现出与汉传佛教的极大不同。它的本土化、民族化特征不是过多地表现在对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方面,而是注重在制度层面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在保持南传佛教基本传统纯洁性的同时,也在适应着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它与当地固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斗争、相互融合,逐步发展起独具特色的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系统。《中国南传佛教》的作者从南传佛教的角度展现了佛教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与其所到之处积极适应当地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有关。

从现实意义来看,《世界佛教通史》虽然研究的是佛教传播的历史,但通过对历史问题的现代解读,却表现出了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现代意识。从学术研究上看,过去的佛教史研究比较注重教义思想对佛教发展的推动力,但《世界佛教通史》则将佛教的教义体系、礼仪制度和文化艺术联系起来考察,认为三者各自具有独特内容,它们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只有研究三者在决定佛教兴衰变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才能避免将丰富多彩的通史撰写成色调单一的专门史。从佛教对文明世界的影响看,《世界佛教通史》对佛教和平传播问题的探讨,既突出了作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宗教信仰与文化精神上的特点,也强调了佛教的和平思想可为当今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建立联系提供可资学习、借鉴的样板。从佛教对和谐社会的建构来看,其对佛教慈善事业实践的研究,彰显了佛教自利利人的慈善精神对于建构文明、和谐、健康社会的重要性。

从总体上看,《世界佛教通史》有两点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其一,世界的眼光。这不仅表现在它关注佛教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传播与发展,以及这种传播发展与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关联,也表现在它对国际学术界佛教研究成果的关注和重视,还表现在把中国的文化和发展问题放到世界大格局下来观照和认识,通过对世界佛教史的深度解读,为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当今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为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历史借鉴和世界眼光。一带一路上有很多佛教遗迹、佛教圣地,凝聚了许多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脉络,包括佛教在各国各地各民族中以和平方式传播并与其他宗教和文化对话交融,这对于今天加强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都是大有裨益的,也将有助于佛教在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摘自《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5期

更新于:9天前
2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全部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