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2024-11-07 08:43 佛学文库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了..

智 圆

【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

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首先,参禅的人到了末法时期,为了防止退堕,不能没有净土。也就是在这样的时期,要即生开悟是有难度的,开悟了要能保任,能在生死之际做得了主宰,不随心落入生死阴境也是有难度的,悟了还可能成为悟后迷,而一旦退堕就惨了,这样的话就难有保证。

假使参禅的人能兼修净土,那必定当生了脱。也就是有净土的兼修,有一定量的净业资粮,有回向的话,当然跟阿弥陀佛相合了。即使这一生参没有彻,彻没有了,也没有关系,即生就可生到净土,而且往生的品位高。

但是,净土专修的人(这是指按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或《观经》修行的人),重要的是一心与阿弥陀佛相应,以念念在佛的缘故,就不必入禅机。

古人说参须真参,念须真念,这只是门径有不同,到家是一样的。就像入长安,有东南西北四道门,既然从东门可以入城,而且到了长安中心的含元殿是一样的,那就不必改变路径再走一门,因为这种净土的机就是在念佛上。

假使这种净业行者的修持里又夹杂了参禅,对于末世的人心而言,他会难以把握,一下子念,一下子参,使得两门都难以得力。就好像一下从东门走,一下又换到西门走,或者像挖井,才挖一点,没出水又换到别的地方挖,这样以心不纯一的缘故,使得这两门都难以得力。

因此,这里说不必夹杂,意气用事,要按照佛的指示,佛教你怎么修就怎么修。

如果是属于净门的根机,就一心念阿弥陀佛,这样缘起就对了,之后心一直在这个正道上走,相续下去就会成功。如果随着自己的想法,心又特别复杂,今天想这样,明天想那样,不考虑实际的缘起的状况,那在修持上就难有增进。就会发现老是难以在这上有一个切实的进步,导致禅净两门都破掉了,也就是没法得到成就。

这实际跟孕育胎儿一样,需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长期地保养、孕育,按照相应长的时量,在道上一步一步地行进,最终就决定成功。因此这里说,修净土的人应当以大势至菩萨为榜样,也就是如子忆母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就必定见佛,以念佛心就能入无生忍。因此,这里成时大师提出,假使是纯一修净的根机,就不必再去涉入禅机了。

修余宗和修净土的比例分配

之后讲到,如果修其他法门,那在修此法和修净土的比例上,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如果修其他宗的法,在从前的时候不必改弦易辙,或者大的换一种途径,只需要加善巧回向。而在今天的时代,人心杂乱,不容易专一,作为即生要得解脱的重要关键,一定要重点把稳,所以,在成办净土上,余宗的法只可作为助行,而在净业上需要重点专修。

这要从人心的差异上去观察。从前人心单纯,染缘少,他的心能定得住,而且具有道心。譬如他是真实地就有欣厌,而且他的心是修得非常好的、能相应的,因此他日常都是很定的,再加上一个净业的修行,就全数都成为真实的。

比如说,幽溪大师修慈云忏主造的《行愿仪》,这也是一个简课,他一生也有天台教观上的弘扬等的事情,而在临终结跏趺坐,以手书空,写妙法莲花经五字,自在往生。这种大德在过去有很多,就是因为他的心修得好。

但是在现今的时代,人心的问题就太多太复杂了,如果重点在学其他宗派,就会发现他把净土的修行放在一个极低、极不重视的地位上,因此会发现往生的比例很小。

实际上以现在的人心观察,假使已经确立了净土的志愿,心想:凭我自己的力量,想即生中超出轮回没有可能性,一定要走往生西方的路。这样立了志以后,如果净业的修行没有占重要比例的话,那重点就不突出,而在净土法身慧命的发展上,也没办法如理如量地进行。甚至由于重点不突出的缘故,所谓净业的修行基本只是表面的应付应付。

摘自《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讲记》

更新于:1天前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