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的定义 现实的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实,就是真实。说现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虽然它和过去未来也有联系,但我们说的是现在。实:是真实。也就是说这一个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断的,不..
惟贤法师讲演
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2005年6月22日讲于北京佛教居士林——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尊敬的夏林长、尊敬的各位师父、尊敬的各位林友、居士们:
今天有这个法缘到居士林来,跟大家见面,很难得,很殊胜!
居士林在我的心目中,早已心向往之,80年代初(1984年7月2日),居士林还在广济寺的时候,当时居士林的导师正果法师,还有林长邀我在大殿讲了一次,时隔二十多年,今天又到了居士林,我来了以后觉得非常兴奋,居士林殿堂庄严清静,诸位居士们很整齐,很有礼节,有次序,很隆重,给我的感受很大。
居士林有一定的佛事活动,经常有法师、居士讲经,有佛教书籍流通,有佛教慈善等各种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全国一个组织健全的、可以作为模范性的居士林。太虚法师生前在汉口,曾经组织佛教正信会,目的就是要团结居士,使居士树立正信、维护三宝,利国利民,这个力量是很大的。佛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出家众作为住世正法,在家众作为护持正法,很多需要弘法利生的事业必须要居士参加。所以佛教的七众弟子,不管出家众在家众,都要精诚团结,亲密无间,共同来护持正法,弘扬正法,使正法久住!这就是众生的福报,就是世界的光明!所以我今天心里很欢喜,很感动,在这里我首先向我们的林长、各位居士、还有师父们,祝福大家身体健康、福慧增长、平安吉祥!
今天的讲题是: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一、三种根本(信)
(一)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根本
(二)业报为生死轮回的根本
(三)净土法门为解脱的根本
二、两种正见(解)
(一)缘起中道的正见
(二)诸法唯识现的正见
三、两种结合(行)
(一)净土三福业的结合
(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的结合
四、日常三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课
(二)佛化家庭
(三)护法与慈善
一、三个根本(信)
(一)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根本
做为一名居士,必须要建立这个根本,实际上不仅仅是居士,包括七众弟子(出家众、在家众)都是一样的,这是信仰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谈不上学佛。
我们信仰什么?什么是正信?就是信佛宝、信法宝、信僧宝,信三宝的功德。
讲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故事,佛灭度以后,大概六七百年间,有一个龙树菩萨出世,龙树菩萨是弘扬般若的,中国的三论宗,就是尊龙树菩萨为祖师。其实龙树菩萨不但宗般若,弘扬般若,根据历史的记载以及中国宗派源流的记载,龙树菩萨应该是八宗的祖师。
他弘扬般若,当然就是空宗的祖师;在龙宫取出《华严经》以后,弘扬流传《华严经》,就是华严宗、唯识法相宗的祖师;他传密教给龙智,就是密宗祖师,龙智700岁时传法给五祖金刚智,金刚智为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弘法的开元三大士之一,为中华密宗(唐密)的祖师;他弘扬净土,分难行道和易行道,在易行道就宣传净土教育思想,念句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得到解脱,这就是净土宗的祖师。中国八宗:法相、三论、天台、贤首、禅宗、净宗、律宗、密宗,都包括在里面了,所以他应该是八宗祖师。
这一个龙树菩萨,智慧深广,愿行很深。他曾经收了个弟子叫提婆菩萨,提婆菩萨在印度最早也是个外道,后来慕名龙树菩萨,有一天亲自来拜访龙树菩萨,要看他道行高不高,好给他当弟子。
当他来到龙树菩萨的道场的时候,道场的侍者就对龙树菩萨传达,说有个提婆要来参见你了,龙树菩萨当时不说话,就叫旁边人取个大碗,装满了水,叫侍者把水端给他,看他怎样办。当侍者把水端过去,提婆菩萨见了以后,毫不迟疑,就在身上摸了颗缝衣服的针,端端正正的抛到水里去,一针落到底。侍者又把这碗水端到龙树菩萨面前,龙树菩萨说,好,这个人了不起啊。
提婆菩萨抛针的意思是说,你的佛法有多高深,象大海一样,我都可以研究,可以参见到底。龙树菩萨说他是个根器,就把他叫进来,于是他就拜龙树菩萨为师,在龙树菩萨身边学习般若经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继承龙树菩萨的思想,在印度广弘般若,辨才无碍,所到之处,对于外道那些邪论,提出破斥,战无不胜。
在这些论点中,有这几个论点:
1、一切圣者中,佛陀第一;
2、一切梵典中,佛法第一;
3、一切梵行者中,僧伽第一;
提出这三个论点,看谁能破斥,我就拜他,结果在万人之中,没有哪个能破斥。他提出这几个论点说明佛法僧三宝的殊胜:一切圣者中,佛陀第一;一切梵典中,佛法第一(印度的梵典很多,印度六论中有96种外道,有各种经和论典);一切梵行者中,僧伽第一。
这就是提婆菩萨提出的论点,后来提婆菩萨遭暗杀而死,因为他辩才无碍,遭到了外道的嫉妒,有一天在树下静坐,外道起了害心,乘其不意,刺他一刀,血流不止。在他没死以前,他就说,你的刀可以刺伤我的身,但是佛法你是刺伤不了的,于是血书《百字论》,提出他的主张,这个《百字论》在藏经里面是有的,提婆菩萨是为法而牺牲的。
为什么说信仰佛法僧三宝是福德?第一、佛宝。佛、佛陀叫觉者,佛者觉也,这个觉是从因地到果地上的觉,因位上有六度万行的功德,果位上有三身四智,大悲大智大愿大无畏功德,所以佛被称之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佛就是苦海的舟航,人天的导师,我们向佛陀学习,那就是要学习佛,以因位的佛和果位的佛的功德为榜样,走向觉悟的光明大道,不再象凡夫一样,迷六尘境界、五欲境界,迷因果,那是妄啊!我们不要再走那条路,那一条路叫死胡同,是走不通的。所以应该要有这个觉。
第二、法宝。法就是佛说的教法,包括经、律、论三藏,教法精深博大,如大海一样,从教理行果方面,指出了我们学佛一是有理论的根据,二是有修行的根据。从理上佛陀讲得很清楚,从行上也指出了一条根本的道路,从人天乘到佛乘,五乘教法,因机施教,这是一条光明的正道。这个教法,不是一般的世间科学、哲学所能及的,因为那些是从感官到理性思维说明的境界,而佛陀的教法是从修行中内证的境界,超越语言寻思,超越时空,是一种不变的真理!讲二谛圆融,讲世间法、出世间法!至于这一教法,要了解它的功德,我们能够学习教法,学习经典,就可以不走邪路而走正路,就象有指路明灯一样,漆黑的夜晚没有明灯,是要掉到深坑悬崖里去呀!
第三就是僧宝。僧宝就是出家众,出家众是很少的,在人群中,僧宝仅仅只占0.1%。僧宝的责任就是住持正法,弘扬正法,僧宝的主要功德是以六和合为主,以德为主,重点在实践。我们恭敬僧宝就是要学习德,和合的德,现在来讲就是和谐的德。严持净戒,不损害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转恶为善,转染成净,才能提高道德。
(二)业报为生死轮回的根本
业报论是小乘、大乘所共同的,也是学佛与非学佛的区别。
世界上有许多人研究佛学,大学里边有哲学系、宗教学系都在研究佛学,但是不是学佛者,就看他是否真实相信业报。没有皈依三宝,不相信业报,就还在门外,只是个佛学者,不是学佛者。
业报就代表人的行为、众生的行为。“业”就是指行为,包括意识上、口头上、动作上的各种行为,从行为的性质区别他的果报,而这个果报又是通于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有了业因必然要感果,必然要受报,这个果可以现世感、后世感、再后世感。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业报论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业报论呢?因为就因果来讲,哲学上讲因果,科学上也讲因果,但它的因果不是佛法的因果,佛法的因果里还包括业报,是以业报为中心。
业报有三种:善业、恶业、不动业。
善业包括五戒十善。信三宝,信因果,修五戒十善,必然感人天果,起码不堕三恶道,有来生就可以称为增上生,可以进一步修道,不失人身,这是它的殊胜点。
恶业有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瞋、痴十恶业,其中属于身业的为杀盗淫三种,属于口业的为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四种,属于意业的有贪、瞋、痴三种。假若做了十恶业,上品堕地狱,中品堕饿鬼,下品堕畜牲,那是肯定无疑的,从历史到现在,这个因果报应的事实记载得很多,就我生平,所见的也不少。另外还有五无间业,五无间业就是杀父亲、杀母亲、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在***,那些***的行动就是五无间业,是要堕无间地狱、阿鼻地狱的。
不动业是什么呢?就是世间定。你修四禅八定,尽管可以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也都在轮回之中,所以说业报为生死轮回的根本。修行就要找到这个根本,根本在哪里呢?根据十二有支讲,离不开无明、烦恼、业。
无明是什么?不明因果,不明解脱,根本原因是我执重。烦恼是什么?由无明就发生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是六个根本烦恼,还有二十个随烦恼。《瑜珈师地论》上讲,有一百零八种烦恼。烦恼很多,由于烦恼就造业,起心动念、举手投足、言语说话各方面就造恶业,由业就感果。所以学佛的人要想真正获得解脱,就必须要斩断生死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用功,注意起心动念。
(三)净土法门为解脱的根本
净土宗在中国是很盛行的,从东晋慧远大师倡导净土,唐代善导大师提倡净土,一直到现在都很盛行,而且遍及于日本、东南亚,现在欧洲和美洲的有些地方也盛行净土宗。净土宗的五经一论,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五经是佛说的,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总共是五经;一论就是《往生论》,即天亲菩萨写的。
净土宗既殊胜而又方便,能够念佛行持,就可往生西方。“阿鞞跋致”的意思就是不退转,有三不退:位不退、见不退、行不退,这就是初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很殊胜,很可靠,而且很方便,在寺庙、佛堂、家里、田间地头,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好好念佛,在现生中就可以得到受用,消除烦恼,身心轻安,临终以后决定往生,这是有理论、有根据、有事实的,一定要深信不疑。
二、两种正见(解)
学佛要有正见,没有正见就没有正确的了解,就无从晓得为什么要信,也不能巩固正信,所以必须要有正见。八正道里边第一个就是正见。
(一)缘起中道的正见
这就要从缘起论来看问题,一切法无非因缘生法,它的生起有主因,即种子,条件是助缘,然后才产生果,不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生现象莫不如此,没有哪个现象不是这样产生的。一切法是随缘变化的,一切法是互相依存的。了解这个法是变化的,没有主宰,一方面可以止恶行善;另一方面对他人及众生就能够平等尊重;第三就可以破除我执、法执,进入空性。所以了解缘起就必然可以知晓性空,契证性空就可以洞察缘起,这就是中道,西藏佛教叫中观见。
中观见就需要破斥另外两种见:常见、断见。常见,就是执一切法永远都存在。断见就是执一切法消灭了就没有了,包括物质现象或精神现象都如此。常见和断见,叫二边之见,有边见必然有邪见,何谓邪见?不信因果,不信三宝,为邪见。何谓中道?离开二边之见,合乎诸法真实相,为中道。《大乘思益经》讲:
诸法因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是因缘,则达法实相。
若达法实相,则能知空相,
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
“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能够知晓空相,就能见到如来,这个意义广大、深远。
(二)诸法唯识现的正见
法相唯识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关于这个内容,《华严经》具体讲得很多,其中有一首偈子说明了这个心的作用: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心地观经》里讲:“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故国土染,心净故国土净。”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唯心就代表一切正报、依报,都离不开心,唯心所感。唯识就是指若没有心,没有唯识学讲的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就认识不到一切森罗万象。
能够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就可以说明万法之生,离不开识,这个识,这个心,就是一切法界的本体。你看华严法界图,圆圈的周边是四圣六凡,中间就是个心,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因为这个心。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发挥心灵的光辉,把我们心灵这颗明珠上的灰尘去掉。“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扫除心中的尘垢,才可以使心灵发出光辉,才能证到明心见性,才能恢复我们的妙明真心。妙明真心是什么呢?就是法身,就是如来,这个功夫很要紧。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两个见解,即两种正见,一是缘起中道的正见,二是诸法唯识现的正见。学习经论,就要掌握住这两种,这是佛法的二大车轮,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大乘佛法象部大车子,大车子有两个车轮,一个是缘起中道,一个是唯识论,这两大车轮,离开任何一个,车子都开不动。
三、两种结合(行)
现在有一种人,对佛法不了解,认为念佛人,念佛只是准备死后,把佛教当成了死后的佛教,这是错误的。佛法要众生既要看到死后,也要看到生前,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如何对待我们现在的生呢?应该走正道,要在现在走正道,才有死后的究竟归宿,这是联系起来的。
如何走正道呢?一是必须结合三福业,二是十大愿行。
(一)三福业的结合
三福业就是由世间善结合出世间善,包括解脱善、菩萨善。
1、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皈依三宝后,就要根据这样来把人做好,培养道德,完成人格。这是世间善。
如何培养人的道德?就需孝养父母,恭敬师长,修十善业,特别要修悲心。
慈心不杀,指不要杀生,杀生是最大的罪,佛法以慈悲为本。对众生要慈悯,表现在行动上不要打人骂人,更不要杀人以及一切生物。杀了对方,对方的怨气重得很,怨气重的结果就形成灾害,旱灾、瘟疫灾、饥馑灾、火灾、水灾,各种灾害都出来了。灾害哪来的?佛法找根本,杀业最重,所以要戒杀放生。希望我们居士注意这个问题,在家不要杀,而且要多放生,慈心不杀的功德很大。
2、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以戒为主,为解脱善。奉行五戒十善,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保持严肃、和谐、庄严,这是别解脱戒的精神。生活淡泊,勤劳朴素,就能够熄灭贪心,淡化物欲,这是一种清高淡泊的境界,在权钱斗争中,我们佛教徒能够以身作则,做到这点作为示范,影响群众,那么斗争就可以平息。
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发大乘菩提心,不但自己学菩萨,还要劝人学菩萨,人人都学菩萨,人人相信因果,都奉行四无量心、四摄六度,那就好了,家庭就和,社会就和,国家就和,世界就和平,得的果是什么呢?无上佛乘!就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为菩萨善。
所以我们修行第一步就要与三福业相结合,不能够离开现实,离开生前种因。《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不在生前培积福德,广种功德,死时又如何能往生呢?
(二)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相结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相结合,这是很了不起的。华严会上,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就是释迦佛的法身佛,左边文殊代表智慧,右边普贤代表愿行,以智慧为指导,以愿行为动力,就可以入华藏世界,可以证佛果,这是《华严经》的精要。所以普贤大愿很重要,普贤大愿结合行动,共有十种: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一者礼敬诸佛。每天礼拜佛,见佛就要拜,礼敬诸佛,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二者称赞如来。每天要诵经、诵偈、要赞颂,赞扬佛的功德。
三者广修供养。要修财供养、法供养。财供养就是指资财,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属物质方面的供养;法供养就是如说修行。
四者忏悔业障。每个人每天都要忏悔,随时都要忏悔,儒家讲就是反省自己,消除恶业,清净身心,才能接受善法。事忏悔就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忏,理忏悔就是达到消灭犯罪的根本,消除执着,消除烦恼。
五者随喜功德。见善随喜,见别人做好事,大家都要高兴,而且支持、学习,不要嫉妒,不要障碍,要随喜。
六者请转法轮。法轮转动,佛法住世,是众生的福报。请转法轮,一方面说明法轮转动,象车子一样,可以压碎地上的障碍,学习佛法就可以消除内心的烦恼;另一方面希望佛法常在世上流通,做众生的眼目。要请转法轮,佛在世请佛转,佛不在世,请住世的高僧、善知识转。
七者请佛住世。希望佛长久住世,佛示寂以后,能够代表佛说法的,我们都希望他长久住世。佛有因位佛、果位佛。
八者常随佛学。不管是因位的佛还是果位的佛,他的悲智愿行都是功德无量的,都要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要以各种方便,随顺众生,解决众生的苦难。在经上有四方面:于病苦者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十者普皆回向。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就是法布施。
这十大愿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行,行了以后,不吭声,不执着,就叫无相观。能够这样,生活就是道,行住坐卧头头就是道,就可以直入法界。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见了普贤菩萨以后,最后登楼阁,见弥勒,就进入法界,即见到佛的境界,能够修普贤行愿,走的就是这条殊胜的道路。
四、日常三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课
不管早晚,日常的功课,诵经礼佛,都要保持,你在工作中再忙再忙,都不能离开佛号,不能离开念佛,要心中有佛。根据印光大师指示,可以保持十念,一口气,一呼一吸算一次,一次默念十声佛,到十次就是百声。你再忙再忙也要念百声佛,到了你不忙了、退休了,就要多行持功课。
汉传的佛教功课是显密结合,早晨念《楞严咒》、《十二小咒》,结合念佛,晚上念《弥陀经》,也结合念佛。根据净土的功课,还可以念三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不管早晚都可以念,念了以后接着念佛、礼拜。平常则可以读其他的大乘经典,例如《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念佛不读经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净土还有五经,哪能不读经?要做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大乘经典都可以读,大乘经典每一部都是佛说的。太虚法师讲:八宗平等,佛法平等。法无高下,当机者妙,你不要去比高低,比高低那就是偏见,佛经都是佛说的嘛,条条江河归大海,条条道路通长安,不能起分别心。
(二)佛化家庭
太虚大师在世时,在汉口建立正信会,同时极力主张建设佛化家庭。你学佛,也要感化家庭的人都学佛,不管是父母、丈夫、儿女、还是其他的亲戚,都要感化他们学佛。佛化家庭能够多多地出现,佛法才能弘扬,家庭就幸福,社会就稳定,国家就繁荣,发展开来,世界就和平。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过去儒家讲,齐家才能治国,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长幼有序,这个优良传统要保持下来。这套传统文化虽是儒家讲的,也包括佛说的做人的根本道理。能够这样实行,就了不起啊,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顶好的佛化家庭!
(三)护法与慈善
作为居士,一是作好护法,护持三宝;二是尽力去做慈善。
护持三宝就是维护寺庙,修建庙、修建塔、塑佛像等,另外根据宗教政策,维护寺庙的合法权利。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居士在这些方面出了很大力,赵朴初老居士在世时,对于解决寺庙的老大难问题,尽了很大的力量。另外寺庙的兴起修建,地方居士出钱出力,表现很好。这样就使佛法能够弘扬,功德很大。护持三宝就是护持人天的眼目,护持众生的法身慧命,意义很大!
慈善就是实际行动,不管是寺庙还是居士,大家都要群策群力,团结起来搞有关社会的慈善福利工作,这是与群众密切相关、血肉相连的工作,从中就可救苦救难,解决人们的苦难。《心经》讲“度一切苦厄”,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具体表现。做慈善就可以显示佛教的菩萨精神、大乘精神,也可以使一般群众了解佛法的真实意义,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消极、迷信以及其它种种讥谤,实际来讲,这也是一种弘法行动。现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寺庙、佛教会、居士林、佛学社都在搞慈善工作,这是很好的趋向,希望要提倡、实行,长久做下去。
(录音整理:正蕾;文字编辑:正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