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
陈义孝 著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
由于悚于生死之剧苦、轮回之路险、三界之无安,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于此生中,一定要了却生死、脱离轮回、跳出三界、往生极乐,决不能再俟来生。
然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虽说易往易生,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起码你要发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资格往生。
何谓「三要」?
一要:深信
十方诸佛,虽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众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没有办法度你。这犹如电视台全天候广播,可是你不愿扭开电视机,便看不到其节目一样。
因此,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强调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净宗的历代祖师,亦无不叮咛劝信,例如:八祖莲池大师说:「往生净土,要须真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九祖蕅益大师更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由此可知,念佛一法,首要深信。譬如鸟儿,没有翅膀,肯定不能飞向青天,人若没有深信,也是不能往生西方。信什么呢?
1、信自。就是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来就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与能力,只因妄想分别执着而迷失了,只要去掉妄想分别执着,立刻就能恢复原有的德能,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
2、信他。他指释迦牟尼佛之言,和阿弥陀佛之愿。释迦牟尼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愿要接引众生往生其国,只要众生一心念佛,发愿求生,佛必来迎,决不食言。
3、信因。深信以散乱心念佛,尚且能够成为将来生西种子,何况一心念佛,岂有不往生之理。
4、信果。深信极乐世界之有无数的等觉菩萨聚会一处,乃是念佛之因而得往生之果,这种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正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的合乎逻辑,真实不虚。
5、信事。深信离此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西方,确有一个极乐世界,其国人民,但受诸乐,无有众苦,而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必定得生。
6、信理。深信我们本具的真心佛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乃是法界体,极乐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在我们自己心中。我们所见到的阿弥陀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性变现出来的,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乃至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也都是我们真心佛性本来具足的东西。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以上六条,乃蕅益大师的宝贵教示,做到了,才是圆满的「深信」,否则即不圆满。
二要:切愿
佛在《阿弥陀经》的正宗分里,说了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之后,即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佛在此经里第一次劝人发愿。
又在正宗分末后一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佛第二次劝人发愿。
第三次是在劝愿流通时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劝信、劝行,只各有一次,劝愿竟有三次之多,可见「发愿」一事,至关重要。易言之,此经的扼要处,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请「发愿」也。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劝人发愿呢?这是因为弥陀佛有愿,凡发愿欲生其国者,必亲来接引,所以释迦佛便再三的殷殷叮嘱世人发愿。倘若我们发愿之后,临命终时,不生极乐国,便是释迦和弥陀说妄语,以两人都是已证至果的圣中之圣,所说肯定不是妄语,而是如实语,所以「净土虽遥,有愿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师便很肯定的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依此而论,若信不深和愿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咙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门,信贵深,愿贵切,那么我们便应矢志不移地坚固求生西方之愿。但如何才算是「切愿」呢?起码你要对下列各项具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愿望:
1、愿离娑婆。娑婆充满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尽此一报身,一定要脱离娑婆,决不能再等来生。
2、愿生极乐。极乐是一切众生的乐园,是一切众生的最佳归宿,是故愿在此生中,一定要往生极乐。
3、愿阿弥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愿往生。
4、愿一切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顺境,亦不变我生西之愿。
5、愿一切功德,庄严佛净土,作为我生西之助。
6、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
7、愿佛及圣众,放光接引,异香天乐,西方圣境,如在目前,以令闻者见者,悉发菩提心,求生极乐。
8、愿花开见佛,悟无生之后,再入娑婆,普度众生。
因为「发愿」极其重要,所以念佛人在念佛之后,无不「回向发愿」。在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之后,即等于我们与佛有了一个这样的契约:当我们临命终时,佛一定要来授手接引。这个契约,是神圣的、永恒的,直至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已!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愿」之后,自自然然的你就会「因信启愿,因愿导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师曾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由此可知,我们将来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视我们现在念佛的功夫深浅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来,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潇洒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时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念佛法门,虽有实相、观想、观像和持名四种,然而其中以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著称,《弥陀要解》即指出:「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兹介绍持名念佛的七种方法如下:
1、高声念。即当神志昏沉,或妄念纷飞时,高声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长用高声,恐伤元气,及喉痛音哑,故不宜久行。
2、金刚念。即声在唇齿之间,口念耳听,能每字听得分明,自然心定。
3、默念。即不出声念佛,微以舌尖敲击前齿,心念相应,音声历然。
4、禅定念。即坐禅时,澄诸念虑,寂然不动,然后以清净心,默念佛号,不缓不急,绵绵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则纯熟,三昧忽尔现前。
5、追顶念。念时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空隙,因追顶紧密,故能使杂念无法出现。
6、礼拜念。即念一声佛号,拜一次佛,这样能使三业清净,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劳,故应量力而行。
7、十口气念。极忙之人,无时间念佛,可于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气念,即念佛不拘声数,但以尽一口气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气。
若问上述各种念佛方法,那一种最好?答案是:当你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净,不起杂念,这一法便是此时最好之法。所以有时这一刻用甲法最好,下一刻若觉得不济事,可改用乙法或丙法,总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为准,故不能硬性规定,那一法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规定,恐怕难收念佛之实效,应善自调和为尚。
何谓「三不」?
1、不怀疑
「不怀疑」就是不可有丝毫的怀疑。念佛人对下列事项绝对不可存有丝毫的怀疑:
(一)不可怀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二)不可怀疑佛言。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
(三)不可怀疑佛愿。佛愿要接引众生,肯定必来接引众生。
(四)不可怀疑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
(五)不可怀疑佛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乃集十方佛国之美好于一身的净土,故其它佛国都不能与之相比。
(六)不可怀疑法门。此法门为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一个极其特别奇妙的法门,能令人就在这一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故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相,同声赞扬;谁若对之怀疑不信,那便是放弃了在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实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世人虽念佛,只要有一丝毫疑情存在,有福报者,也只能生到西方之「边地疑城」,福报差者,疑障起来,即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2、不夹杂
「不夹杂」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夹杂其它的法门,要一门深入。
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夹杂的毛病,净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一)读诵正行,即专读诵净土三经;
(二)观想正行,即专观想极乐庄严;
(三)礼拜正行,即专礼拜阿弥陀佛;
(四)称名正行,即专称念弥陀名号;
(五)赞叹供养正行,即专赞叹供养弥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被印光大师列为净宗经典之一,及净空上人也说它是净宗的「心经」,那是大有道理的,因为此经把念佛的精要,和盘托出。它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众生的心,忆着佛和念着佛,现在和将来,一定可以见到佛,离成佛已经不远了,其间用不着假借其它的方法作帮助,一句佛号念到底,自自然然的即得大智慧,心开意解,见性成佛!
此经所说的「不假方便」,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夹杂」。蕅益大师就正告世人:「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着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着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着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3、不间断
「不间断」就是念佛不可间断,要绵绵密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暂忘。这也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说的「净念相继」。
要做到不间断,和净念相继,除了定时的早晚课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不停的想着佛和念着佛。
今人做不到「不间断」的理由很多,诸如工作忙、学习忙、应酬忙、娱乐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念佛是一切法门中最最方便的了,无论行、住、坐、卧、路上、车上、船上、做事、娱乐,乃至大、小便时,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谁说没有时间念佛,那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欺欺人,扪心自问,必然有愧也。
上面曾说过宋朝莹珂法师往生的故事,像他那样既破戒又造恶业的人,之所以也能往生,关键即在于他不眠不休不间断的专心念佛三昼夜。
以上所说的「三要」,乃往生的必备条件,盖信不深不能往生西方,信虽深而愿不切也不能往生西方,信深了,愿切了,如果没有力行念佛,同样还是不能往生西方。可见,深信、切愿和力行,乃往生西方之「三资粮」,既是资粮,当然不可或缺,而且愈多愈好;再加上不怀疑、不夹杂和不间断之「三不」,往生一事,可操左券,决不落空矣!蕅益大师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业往生,即是凡圣同居土。
●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土。
●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土。
●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
由大师的开示,说明了凡是信愿持名者,可以九品往生,可以圆净四土,那是一点也不假,都是真实不虚的事!
九、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
我们要先声明,这里所说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语」、「真言」,而是能帮助世人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之境界的九个字。
这九个字,就是: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净宗历代祖师大德,鉴于许多世人虽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临终时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无心,有以致之。于是,他们将前人念佛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结合起来,得出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门的要诀,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谁能依此要诀、心法去修,势将不难达致佛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境界。
所谓「发乎心」,就是佛号要由心而发。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即「真心」和「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实相、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圆觉、法身、涅槃……等等,名相虽多,而体则一,它是属于本有的,真净妙明,永不变异,当我们的心绪宁静,无念而又无想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妄心」又名缘虑心,它是属于后天的,常起妄念,时生时灭,当我们的六根入了六尘,而起思虑和分别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
简单一点说,真心就是「清净心」;妄心就是「染污心」。
那么念佛应由什么心而发呢?当然要由清净无染的「真心」而发,绝不能由染污的「妄心」而发。偏偏世人都与此相反,多数是由「妄心」而发,不是由「真心」而发,于是乎念佛时,心潮汹涌,妄念纷飞,这就难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了,越念离佛越远,永远也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须知,「一心不乱」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净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还渗杂着别的念头,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时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贪、瞋、痴、慢、疑统统放下,以使心境清净平静,保持于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够以清净之心来念清净之佛,自能与所念之佛,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达致一念感应一念佛,念念感应念念佛之境,这样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谓「出乎口」,就是声从口出。
从什么口而出呢?要从「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许多人念佛,口里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这样念佛,叫做「不老实念佛」,这样念佛,古德说:「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必须心口一致,亦即口里念佛,心中想佛,这样念佛,才叫做「老实念佛」。这样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实效,所谓「功不唐捐」,你就不会白念了。记住:佛号由口而出时,必须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符合「出乎口」的标准。
所谓「入乎耳」,就是音从耳入。
音如何从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时,所念的佛号,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无声的默念,只要注意听,一样也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用心静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任何纷乱的思潮都会立刻沉寂下来的。
在「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为最重要,因为能否达致「一心不乱」,此为关键。为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须不缓不急,因为太慢了,人容易昏沉,太快了,又听不清楚,影响「入乎耳」的功夫。
为了达致「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必须时常审察自己:
发乎心时,心里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时,口里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时,耳里是否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则妄念就会越来越少,乃至于无,「三昧」自会忽尔现前,令你亲证「一心不乱」的境界!
念佛贵在「一心不乱」,不在于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两种。事者相也,即着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称性不着相而修。修念佛法门,一般均由有相入于无相,先往生有相之「凡圣同居土」,进而契入于无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达「凡圣同居土」,则「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为: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谁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或想成为往生极乐的新科状元,就必须对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浅,一时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当烦恼起时,念佛能把它压下去的工夫。
当代的净空上人告诉我们:「一般行者所讲的『工夫成片』,就是《无量寿经》中之『一向专念』,念到工夫成片,到临终阿弥陀佛来接时,先有佛光照到行者,业障立时消灭,工夫自然加倍,达到了一心不乱。若是已经念到事一心,经佛光一照,即能达到理一心。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乱,不必顾虑,只要老实念佛,一定成就。」
用现代的话来说,「工夫成片」约相等于精神初度集中;「事一心不乱」约相等于精神中度集中;「理一心不乱」约相等于精神高度集中。《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说,谁能使精神高度集中,那么,明自心、见自性、开智慧、得神通,无事不可办矣!
于此要祝愿所有念佛人:把清净心念出来,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共同朝向念佛的最高境界迈进!
十、往生极乐的三种福业
为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亦为了确保在往生时,不发生障碍,一切志欲生西的人,除了念佛之外,还要多多注意「善根福德因缘」的培养,因为《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的意思是说:不可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和微少的福德之缘,得生极乐国。
在往生极乐的三要(信愿行)之「行」中,便有「正行」和「助行」之分,「正行」就是老实念佛,「助行」就是能帮助正行达致其目的的工夫。而《阿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指的就是正行老实念佛,「福德」指的就是助行修福的工夫。又前者是「因」,后者是「缘」。当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了,那么往生一事,肯定就没有问题、没有障碍了。
往生是大福报之事,世间没有一种富贵能与之媲美和相提并论,这可从凡是往生的人,都能身无病苦、预知时至,和佛菩萨亲来接迎等等瑞相看出来。那种伟大的场面,就连鼎鼎大名、以戒律著称的弘一大师,临终之时,都流下欣喜、感激的眼泪!
这种大福报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又应如何修福呢?《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现在,我们依据佛之所说,特将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应修习的三种福业,略作解释如下:
第一种福
●孝养父母。这包括要使父母增加财物、替父母办理事务、供给所需之一切、不可违背其意愿、奉献自己之所有。但是最大的孝,乃是劝导父母皈依三宝,和求生西方。
●奉事师长。这包括要恭敬顺从、替老师办事、要听从指导、常以财物奉敬老师。对出家的法师,还要恭迎法师、见到法师要心生欢喜、恭请上坐、以上好之饮食供养、不可违背法师之教导、不可改变对法师的信仰和敬爱。可是,现在是末法时代,佛经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由于我们很难遇到善知识,所以必须「依法不依人」,最好依照净土经典去修,可保绝对无误。
●慈心不杀。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如姐妹,不得伤害或残杀他们。
●修十善业。十善是做好人的根本,也是学佛的基础,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修十善。修行十善,善有善报,福德无量;不修十善,便是造十恶,恶有恶报,往生必有障碍。十善者:
(一)不杀生,即不可杀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根据《十善业道经》说,不杀生的人有十种的功德: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将来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二)不偷盗,即不可偷拿或盗取人家的财物。不偷盗的功德: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天生。将来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三)不邪淫,即不可有男女不正常的茍合。不邪淫的功德: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即美色当前,不会对之评头评足);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将来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四)不妄语,即不可说虚妄不实的假话骗人。不妄语的功德: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爱敬;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五)不两舌,即不可说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感情的话。不两舌的功德: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将来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六)不恶口,即不可说粗恶、侮辱或咒诅他人的话。不恶口的功德: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没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将来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七)不绮语,即不可花言巧语,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不绮语的功德: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问答;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损。
(八)不贪欲,即不可贪爱五欲(财、色、名、食、睡)。不贪欲的功德: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将来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九)不瞋恚,即遇事不顺或受人侮辱时,不怀恨于心,也不发怒于形。不瞋恚的功德: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将来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十)不愚痴。这里所说的愚痴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确,认识有错误。要不愚痴,唯有多闻佛法,了解佛理。不愚痴的功德: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不论年龄、知识、学问、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安住在通达无碍的正见之中);十、不堕诸难。将来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一个明白事理的善人。愚痴的反面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所作所为,无不是福。
第二种福
●受持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个人受持了三皈,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佛经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落饿鬼;皈依僧,不作畜生。」这三句话,就已说尽了三皈依浩大无边的功德了。
●具足众戒。三皈之后,还要遵守各种的戒律。戒律的意义是约束自己,做你应该做的,不做你不应该做的。凡佛弟子,在家的人,要持五戒;出家的比丘,要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持三百四十八戒;修大乘法的人还要持菩萨戒。一切的戒都能令人防非止恶,若犯戒就是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不犯威仪。就是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样子,要守修行人的规矩,如行住坐卧,都要端端正正,令人见了,生恭敬心,若是有轻浮的举动,便是违犯威仪。持戒和守威仪,都属于修福。
第三种福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念佛人一面要求自己往生净土,完成佛道,同时还要随缘广度众生,利乐有情。「上求佛道」是自利、修慧;「下化众生」是利他、修福。所以念佛人一定要发菩提心,自利利他,福慧双修。
●深信因果。念佛人要深信「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因为一个深信因果的人,肯定不会胡作非为,造作伤天害理的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是善,就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念佛人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为「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当见到了佛,何愁不开悟成佛?
●读诵大乘。念佛人应要读诵大乘佛法的经典,以便了解大乘佛法至极圆顿的道理,像读诵净土五经,便是读诵大乘之经典。
●劝进行者。我们不但要劝导那些向来不念佛的人,来参加我们的行列,做一个深信、切愿、力行念佛的人,而且还要劝导那些已经念佛的人,更进一步,由妄心念佛而净心念佛,由事一心不乱而理一心不乱。大慈菩萨曾说:「劝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劝百人千人念佛就是真菩萨,劝万人念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由此可见,劝人念佛,有无穷无尽的福报。
上面所列之三种福业,佛说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成净业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修成净业之真正种子。显示「三福」不只是世人克尽本分培养优良品德之福业,也是一切世人往生极乐世界之净业。
昔时有人问莲池大师:「一个人不信净土,不愿修念佛法门,恐是此人福薄?」大师答道:「确是此人福薄!」净土念佛法门是一个使人直接成佛的法门,没有大福报的人,不会遇到它,就是遇到了,也不会对它信愿行。例如《无量寿经》中就说到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他们听佛讲此经,听了很欢喜,也希望自己将来作佛时能跟阿弥陀佛一样的伟大,但他们仅动此欢喜心,并不发心念佛,和求愿往生。佛说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可惜善根福德不够,所以今生不能一闻即信、愿、行。
这样的例子,现在多的是,直到去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根据统计全世界的人口已达六十亿,但有几人遇到此念佛法门呢?又有几人一闻就能信能愿能行呢?可以说万中无一,此无他,善根福德因缘不足,有以致之。如果有人对此法门,一闻即能信能愿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刚经》之所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一生造恶业,但临终却能忏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们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他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肯定都大过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的人。
谁想证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缘,那可从自己对念佛法门,是否一闻即能信、能愿、能行看出来。若如是者,应当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积福,千万不要错过了此千生万劫都难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绝好机缘;若未如是者,亦应见贤思齐,赶紧信愿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车,方不枉为人一生啊!
十一、一个简单的念佛仪式
念佛仪式,有繁有简,可随各人喜欢;功德大小,则胥视行者心存诚敬多少而定。若无诚敬,任何仪式,皆失意义。
这里要介绍一个简单易行的念佛仪式如下:
每日早晚,向西正立,合掌问讯,或焚香顶礼三拜,念: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声)
阿弥陀佛(坐立均可,念百声千声或万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声)
念毕,再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全偈一遍: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归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最后,问讯或顶礼三拜而退。
注意事项:
1、家中若供有西方三圣像,须对佛礼念。
2、念佛时,记住要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3、佛数应由少渐多,不可由多渐少,又须持之有恒,不可或作或辍。
4、正课时念佛,平时更要念佛,以便佛不离心,心不离佛,净念相继,无有间断。
5、在秽处或躺在床上,不可出声念佛,因与律仪不合,只宜在心中默念,口念默念,功德一样的。
6、拜佛时,要拜佛如佛在,即要观想所拜之佛就在面前,我以最诚敬之心顶礼,这样拜佛,才能感应道交,福至心灵。
7、拜佛要注意三件事:(一)收摄其身,即拜佛时不得有任何不合规矩的举动;(二)郑重其语,即拜佛时不得与旁人闲话;(三)诚敬其意,即不得以轻心慢心拜佛,要心无旁骛,衷心诚恳。
8、凡礼拜务必从容,五体投地,徐徐而拜,不可急起急落,不管是拜佛、拜塔、拜经,或拜出家人,皆应如此。
9、念回向发愿文时,必须特别用心,要做到字字从心里过,以便在八识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视同具文,随便背过,徒具形式,那是没有效果的。
10、上列之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偈,古德说,此偈有大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若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得大福报。若嫌之太长,可念普贤菩萨之发愿偈:「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或文殊菩萨之发愿偈:「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剎。」两位大菩萨的发愿偈完全一样,只是一个七言,一个五言而已。
十二、古德时贤的金玉良言
有位文学家说,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净土门中,有许多古德时贤充满智慧的金玉良言,读之令人茅塞顿开,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这些智慧的花朵,并以之作为自己进修的基石,做一个聪明的念佛人。
夫称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
——晋.慧远大师
(编者按)思专,即心中只有阿弥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无丝毫其它的杂念存在。慧远大师乃中国净土宗初祖,他的这个「思专想寂」慈训,乃是念佛法门的精要所在,足为千秋万世后学之指南。
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
——后魏.昙鸾大师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渐渐鸠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唐.善导大师
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
——唐.少康大师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宋.延寿大师
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予见新生后学,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沸腾,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剎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明.莲池大师
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变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憨山大师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明.蕅益大师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
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
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清.行策大师
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寤。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做得胜如前,依然空么罗。造了梦中业,从苦又入苦。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万缘都放下,勤修净业课。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净土。弥陀忽现前,原来是这个。
——清.实贤大师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除,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今以重心而修净业,则净业强。他日报尽命终,定生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同是一梦,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苦,何若梦受极乐之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渐至大觉者也。梦虽同,而所以梦者,实不同也,可概论乎?
——清.际醒大师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既有真心切愿,必须至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或四字,必须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矣。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变为善因缘矣。
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民国.印光大师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净土,念念之中有阿弥陀佛;若心中一时无阿弥陀佛,即离了道。
修行人世间事尽量少管,佛门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时间多看经,与佛菩萨交往谈天,岂不甚好?
金刚经由始至终解答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云何安住其心?」一是「云何降伏其心?」在净宗就很简单:云何安住其心?阿弥陀佛!云何降伏其心?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学佛之慈悲。念佛人要有大悲心,对一切众生要慈悲,否则与极乐世界不相应。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亦从此处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业决定受报。与其造恶业,不如造善业;与其造善业,不如修净业。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曾发四十八愿,我们的愿力若与四十八愿相同,可说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作为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就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净空上人
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语录;至于在家居士,如古时之王龙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农、方伦居士等,对净土法门,亦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宝贵的指示,特录于下,以飨读者: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王龙舒居士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彭二林居士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有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殊胜方便。
——江味农居士
修禅要无心无境,所以在禅定中,不管见何境界,皆是魔事。修净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见境界,凡所见与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见与所念不符者,皆是邪。但还要知道:纵使所现之境,确为佛境,然若执之过甚,则亦成魔。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远公一生,三见圣相,而亦不理不说,此正所以教后人:勿因贪恋、欣喜、分别、执着,而失念着魔也。所以与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稳定凝重,何况不符。
说念佛是做无生的工夫,错了,实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目的是要离此娑婆,生在极乐国,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离浊世,生净土想。倘若误认为:念佛是求无生,那是自破其法,把净土的效用,连根掘起,可知这一错非同小可,而必须加以纠正。
不念佛时,并不觉得有念头,念佛时,反而觉得念头多者,这些念头,并不是念佛后才生起的,乃是本来就有,经念佛才发觉耳。一切众生,平日胸中,皆有无限妄想,憧憬未来,作生死根本,作三恶道根本,而主人翁向来迷于尘境,总不觉得。一旦经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觉悟,精勤念佛,方才发现妄想众多,扰乱心体。此后若继续精勤,念佛不辍,则彼妄想,自渐次消灭,终得圆证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时,但着重一字,便等于六字俱在。大概:急念时,应着重「阿」字,缓念时,应着重「陀」字,则心自定,试之!
有相有语的念佛,是念应身佛,无相无语的念佛,是念法身佛。应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应身佛,是为凡夫而说之法。法身是无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为圣者而说之法。经中说:「端坐念实相」,这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庄严,皆是虚妄,未离生灭。可知教念应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过,学者若不懂得实相念法身佛,还是照旧念应身佛,先做到往生极乐国再说。
禅与净土,关系密切,两宗行人,功夫粗浅者,每见禅净不同处,因仅见一边说无,一边说有也。功夫精微者,则见禅净相同,盖深知极乐四种净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门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净土。不同是见其中途,相同是见其终点,造诣既异,故见解亦异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于佛,怎么说无住生心呢?须知净是净,禅是禅,这两门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处,凡夫住六尘而生心,住于贪瞋痴烦恼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三界六道。念佛人住于佛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佛国净土,境虽不同,其有生则同。生佛国的最后,还要把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无生无灭,无为无相的涅槃,这不但是往生以后的事,也是过三贤十圣以后的事。心中有一佛存在,这是净土宗的境界,并不是禅宗的境界。
——方伦居士
十三、科学时代的往生实例
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被称为科学时代,在那一百年中,缘熟而往生西方净土者,不知凡几,虽《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尽量搜罗记载,亦难免挂一漏万,无法尽录。于此仅录在那个时期往生的实例十则,其中出家和在家众各半,以资证明凡信愿持名,不管僧俗,决定往生。又所录之出家众,皆乃近代佛门高僧,其伟大生平事迹,大家均耳熟能详,故不再赘言,仅志其往生时所现之瑞相,由所现之瑞相,显示其人,必定往生。
(一)
印光大师,乃净宗第十三代祖。
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了。」又改选初四日,也说:「迟了!」最后择为初一,才点头说:「可以!」
十一月三日晚上,进用稀粥一小碗,接着告诉真达和尚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四日凌晨一点半起来,坐着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后,即大声念佛,二点十五分取水洗手完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吾去也。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往生西方净土。」说完后,面向西方,端坐椅上念佛。凌晨五点,在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安祥往生,如入禅定,时年八十岁。
往生百日后荼毗,得五彩舍利珠百余颗,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余粒,头顶盖骨裂成五瓣如莲花形状。
节录自《印光大师永思集》
(二)
弘一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
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他的听时钟念佛,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妙法。
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着「悲喜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四日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六十三岁。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
节录自《弘一大师永思集》
(三)
谛闲大师,一生教阐天台,行专净土。
公元一九三二年春夏之间,大师在上海玉佛寺讲《楞严经》,复应无锡居士之请,为讲省庵劝发菩提心文。因年事已高,炎热过劳,讲毕,即示疾。回浙江宁波,而精神日渐疲乏,乃息心休养,预备往生净土。虽没有什么痛苦,但饮食日减,身体日弱,遂将天台宗一切事务,交付妥当,令门人宝静等继续弘持。至七月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说道:「佛来接引,我要往生了!」即令侍者,为之沐浴,更衣。继命寺众齐集大殿念佛。又令人扶行,趺坐龛中。午后一点十五分,于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含笑而逝。面色光洁,顶暖逾时不散。世寿七十五岁。
节录自《历代净土高僧传选集》
(四)
倓虚大师,一生亦教阐天台,行专净土。教导后学,修习止观念佛,逢人也谆谆劝以念佛法门。其门下因念佛的功夫深厚,预知时至而往生的人,不计其数。
公元一九六三年五月十日,大师讲《金刚经》至经中之十七分时,忽然感到疲倦,从此饮食减少,仍谈笑自如,风趣横生,经医生检察无病。同年六月十六日回到弘法精舍,准备后事,对大众说:「人生如戏,生如是,死亦如是,现在已经演完,该收场了。」有人劝他服药,大师说:「药能治病,不能治命,人命以无常为定律,无常到来,谁也难逃。我自己的生死,自己能作主,也自知去处。」并对弟子等人,诸多咐嘱,勉励各自珍重。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时,自己把脉说:「脉博已乱,请扶我起来,我要去了!」说完后,趺坐结弥陀结,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地往生。时年八十九岁。
弟子们为大师启建佛七共四十九天,圆满后荼毗,火化时白云缥渺,其香气传闻数里,获舍利子数千颗,骨花五大盘。
节录自《影尘回忆录》
(五)
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
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并在右耳,听一百声。然后两耳平均听一百声。或者摄心记数,初三声注入左耳,次三声注入右耳,再四声两耳一起听闻,共为十声。如此循环练习,才一个月就可大见功效,偶尔生起妄念,随时觉知,日子久了养成习惯,不必作意并耳而自然并入了。大师以此度化他人,得其传者,皆称绝妙。
公元一九六○年春天,律航大师将他在台湾住持的慈善寺交由广化法师接替,从此隐居静修,预备往生资粮。五月二十八日早晨,趺坐于连接大殿的寮房中,随众持诵早课,至念完十小咒,寂然入定,看见一场大法会,异常庄严,人数之多,世间未见。又见到已往生之莲友多人,因而自知往生的日子将到了,随即谢绝外缘,一心念佛,由每日一万声增至五万声。
初七日立遗嘱,交代后事。十一日未时(下午一至三时),沐浴完毕,到客堂,向西方而坐,对大众开示说:「你们有幸得以信佛,又得出家,是幸运之中最幸运的人。现今告诉你们,修行的法门非常多,而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最圆顿殊胜。你们看我念佛二十余年,现在临命终,一心不乱,求生西方,这是最好的证明。」又站起来举起两袖说:「看我不是很好吗?身无病苦,心不贪恋。」后来又说:「此生多么幸运,老了而能出家,又得你们这些道友助念往生。若不出家,此时为妻室儿女啼哭纠缠,哪里能一心念佛,不得一心,怎能往生?」说完就独自回寮。
过不多久,呼唤广化法师来,广化问他是否往生的时间到了?大师点点头。随即鸣钟召集大众助念,大师也随众念佛,刚开始声音紧凑而急促,渐渐小声而安定,随即安祥地往生了,当时是下午酉时(五至七点)。时年七十四岁。停灵三日,而容光焕发如生。荼毗后,获五彩舍利子数百颗,头顶骨现出莲花的颜色,半露舍利子,好像深红色璧石所镶嵌的珍珠。
节录自《律航法师遗著》
(六)
二次大战之后,香港何东爵士夫人,何世礼将军之母,全家是基督徒,惟何东夫人信佛,儿女非常孝顺,家中仍有佛堂,彼此并无冲突。她的往生,给香港人很大的启示。往生之日,她把子女们以及家中亲眷一齐召来,她说,我们一家宗教自由,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母子一场,你们今天念声佛号送送我。这最后的要求,于情于理都讲得过。她盘腿一坐,坐了不到一刻钟就走了,从此她一家人都信佛了。她平时不说话,临终表演给大家看,结果度了一家人。
节录自净空法师讲述《无童寿经讲记》一书
(七)
台北莲友念佛团有一位李济华老居士,于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向莲友讲《阿弥陀经》大义,讲了一个半小时,声音宏亮,讲完之后,向大家说:「我要回家了!」大家以为他年纪大,七十九岁了,要回家休息。没想到他下了讲台到客厅,在沙发上一坐就往生了。有人说,他两三个月以前就知道自己要走了,星期假日到老朋友处聊聊天,似有辞别之意。
节录自净空法师讲述《无量寿经讲记》一书
(八)
江味农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从小就跟随祖父持诵《金刚经》,终身不间断。他所著的《金刚经讲义》,风行海内外,是一本哙炙人口的著作。他常常领众念佛礼忏,并讲大乘经典,皆指归净土,譬如讲《金刚经》时说:「『则非』、『是名』两句,即是开念佛法要也。『则非』者,是说明自性清净,本无有念;『是名』者,是说明妄念繁多,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也。必应念至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妄尽情空,一心清净而后可。此即是所谓的一心不乱,不乱即所谓清净也。如其心净,即佛土净矣!」
自一九三三年起,一心常在定中,晚间无梦。但每遇春末夏初之黄梅季节,必定生病数个月之久。一九三八年四月,天气阴冷潮湿,仍然卧床不起。弟子等助念,终日不断,自己则常随默念,神志非常清楚。到了五月中旬,疾病日渐严重,而神志却更加清醒。五月十八日晚上,忽然说:「金光遍照,佛来接引!」于是合掌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然而往生。时年六十七岁。
节录自《金刚经讲义》卷首
(九)
谢秀萱居士,她是福建福安县人,十七岁嫁到郑家,生活很苦,靠她做手工补助家用,生三男二女。她虽然不识字,可是天性纯良,很懂道理。不幸长子在二十九岁时病故,紧接丈夫也死了,次子月明又得重病。月明在病中梦见观音菩萨领他去看地狱,醒了之后就发心学佛,因为真正见到地狱,所以念佛非常努力,病也就好了。作为母亲的她,看见孩子如此年轻,就已这么努力,她不能落后,便也跟着用功了,让孩子带她去皈依。同时摆脱了家务,做起在家人穿的法衣,而且长斋念佛,一直很用功。到了七十八岁时,她每天都念佛八万声,达到不念而念的境地。一九八三年,她已八十八岁,临终前八天,她对孙媳说:「我已经见佛了,就要往生了,以后不吃饭了,你不必再给我送饭了。」她孙媳谨遵所言。此后八天她都不食饭,每天只是跏趺坐,搭着衣,念佛不断。念到第八天,她欣然的说:西方三圣来接引了!又说:佛的白毫光殊胜得没法子形容!说毕即合掌念佛,安祥坐化。火化时,在场的人都闻到异香,并捡到舍利子三十多粒,远近赞叹!
摘自律航法师《百日念佛自知录》
(十)
杨妈妈是贵州三穗县人。
她从小就成为镇远杨家童的寄养媳妇。十七岁时,与杨维新先生结婚。十九岁时,因为难产,非常痛苦而昏迷,梦见: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贵子。承蒙白衣观音,送一个孩子放在她怀里,又用甘露水灌入她的口中,忽然觉得身心清凉而醒过来,孩子已经呱呱坠地了。
这个时候,她才知道自己已经昏死一日一夜,幸好公婆信佛,祈求观音菩萨赐大悲水,保佑媳妇母子平安,愿婆媳两人长斋拜佛,以报佛恩。大悲水一灌进口中,她就醒了,从此以后,她就长斋念佛。
不久,她先生入学选拔贡生而早逝,公婆先后过世,儿子也出外求学而后从军抗战,家中只剩下她和丫鬟罗蓉蓉,每天念珠不离手,佛号不离口,早晚课寒暑无间。她活到九十几岁,白发转青,牙齿掉落,又再长出新的。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她儿子杨少新,已荣升为司令官,衣锦还乡,率领外国妻子刁斯皮,两位孩子戎戎和球球,两位女儿梅姑和梅娘,以及洋女婿奚不得牧师等回来团聚。当时只有她儿子随母吃素念佛,其它人都信基督教,他们都认为杨母是魔鬼。
次年,孙女梅姑和孙女婿奚不得牧师在镇远建立悔心布教所,宣传基督教义,吸引了许多信众。
长孙戎戎,去湖南求学没有成功,因为交一些坏朋友而染上恶习,病危送到医院诊疗,护士施惠人代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垂佑而很快痊愈,因为被护士小姐照顾和救命之恩所感动,而被说服,改信佛教,在公元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向弥勒寺超凡和尚祈求受三皈依和五戒,法名了缘,腊月初日,娶护士小姐施惠人为妻。
梅姑因为夫婿奚不得牧师车祸逝世,伤心欲绝,也被惠人劝化而信佛,于公元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九日皈依镇远西天寺不空老和尚,将悔心布教所,改造为悔心居士林。六月十九日举行落成及西方三圣像开光典礼,同时也启建护国息灾法会三天。通知教友,欢迎各界参加,请老和尚主持,并请祖母杨夫人为居士林林长。杨夫人在法会中精进不辍,十九日下午举行通俗演讲。杨夫人登台说:「第一,我要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将居士林交给戎戎负责。第二,我劝大家要念佛求生西方,修行方法并没有什么技巧,只要日夜不停地念下去,工夫到家,决定往生。第三,我现在预先告诉诸位,我快要往生了,希望在座大德都可以亲自看见,以做为念佛的榜样,增加信心和愿力!」
到了二十一日法会圆满,有一千多人皈依。杨母登台对大家微笑地说:「我早已提倡青年信佛和佛化家庭。你们这些青年,现在都已皈依三宝,我家也是佛化家庭,这是我的孙媳妇惠人的功劳,使我能够实现毕生的愿望。三天以来,承蒙诸位功德加被,我的净业已经成就了。月前,观世音菩萨约定今天要来接我,所以我现在要向诸位告假了!」
戎戎、惠人和梅姑等人一齐跪下,母亲立刻阻止她们发言,并且严厉地说:「人谁没有死呢?连佛也涅槃了,但在我还没有走之前,我先请教诸位佛教的前辈,古人有盘腿端坐逝世(又称坐化或坐脱)、站着逝世(立亡)、吹着笛子水葬、自身起火焚烧,甚至以倒立姿势逝世;逝世的方式很多,敢问他们有没有笑着逝世的,如果没有我就笑着逝世!」她说完就哈哈大笑,笑声越来越小而逝世。
亲属们哭泣,老和尚立即告诉他们:「不许哭!不许动!孝子贤孙应赶快为她念佛,以使她往生的品位增高!」接着立即齐声念佛。
丫鬟罗蓉蓉忽然赶来大哭地说:「她老人家一个月以前写了一张遗嘱,留下一尊玉佛,告诉我说:她逝世时,特别允许我哭,其它任何人都不许哭、不许搬动她的身体,直到明天这个时候,才能够抬回家里办理丧事!」说完,她就礼拜老和尚和大众,笑着说:「诸佛大菩萨,请你们各自为法保重,傻丫头要开始哭了!」
于是蓉蓉就跪在杨夫人的身旁,放声大哭,哭声也越来越小,当哭声停止时,她也往生了。
老和尚说:「罗居士也已经往生了,请诸位加紧助念佛号!因为有生必有死,想要不死,先要无生。只要皈依佛教,遵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修行,必然能够证悟没有生灭的永恒境界。杨夫人和罗小姐就是事实的明证,你们大家都亲眼看见,一位大笑而死,另一位大哭而死,都是往生净土的瑞相。诸位有缘皈依佛门,已经有大善根,如果你们依照杨夫人教你们的念佛方法,身体力行,一定可以了生脱死,即身成佛!」
翌日,大家将遗体移回杨家办理丧事,杨夫人和罗蓉蓉的面貌仍栩栩如生。
摘自陈柏达居士着《净土的见证》
示念佛法门
蕅益大师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秖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不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珍重!
示念佛三昧
蕅益大师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尔具真如生灭二门。正随缘而不变。名真如门。即不变而随缘。名生灭门。依真如门说圆实教。依生灭门说偏权教。离真如无生灭。权是实家之权。故可为实施权。离生灭无真如。实是权家之实。故须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有藏通别教之三。开权显实。统惟圆教之一。权实四教。无非念佛法门。
所谓念自佛。念他佛。双念自他佛。约四教成十二种念佛三昧。又常行等四种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十二。则四十八种。复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以例念自念双。亦可各三。广历四三昧。四教则成一百四十四种。一一种。复有无量境观差别。非言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说阿弥陀经。仍在前来种种三昧之外。观经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门。虽似曲为中下。仍复最顿最圆。盖所持之心。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
请尝言之。六字弥陀。为因名故名。为因心故名。为亦名亦心故名。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应自持。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与心何预。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则不持时。名何不现。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于心。心能有名。何待于名。又此名字。谁半属名。谁半属心。且不持时。名中半名虽无。心中半名应在。离既各无。合云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非心。何能更有弥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缘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实相。举一全收。无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谛既尔。能念观智。例此可知。
复次。束此境三。总名妙假。举正报该依报。举化主该徒众。举假名该实法。一句名号。三千历然故。复次。束此观三。总名为空。以觅心无朕故。复次。名若是心。复何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名。复何为心。心若非心。名何预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虎溪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尝有先后。一心圆绝了无踪此之谓也。
悟此理而持名。则一称一念。顿圆无上菩提。纵未悟而捻珠记数。矻矻穷年。未尝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观之中。久久熏习。性德渐显。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莲宗诸祖。所以极力弘扬也。谁有智者。舍此别求歧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