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佛法浩瀚如海,博大精深,如何入手研读,实是一大问题。然而也不是问题,因为法法头头,皆能入门。只要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再钻研下去,就能找到源头。 虽然如此,佛典经论对初机者而言,实不..
第七部分选自《修西闻见录》 (清)咫观徐太夫人传(徐国桢记)
太夫人。徐宫保女也。幼慈慧。适钱塘许刺史玉年。敬顺有妇德。遇三党以恩礼。不因贫富异。待下无疾言无怒容。生五子二女皆贵显。
太夫人恭谨无奢念,自减省以作众善。冬棉夏药。放生济急。于三宝尤尽心力。人有以未来富贵祝者。应之曰。福报尽落轮回也。吾唯求生西方以了生死。自署名曰印深子。
自此以后。每朝夕唯以念佛为娱。家人化之。故净土法门。复能盛行于三江淮海间。
同治甲子夏。习静焦山。有太湖渔人。得弥陀像。梦此像嘱其献于太夫人。因筑香光楼以供。乙丑七月夜。佛光明现于室。圆相灯火共化为红莲华。大尺许。辉华掩映。初以为异。既而思之曰。此殆以火中莲华之义策我也。
丙寅在杨寓。夏日感微疾。愈两月,忽曰。吾将归矣。家人以为返杭州去也。太夫人笑曰。非尔等所知。
七月四日晡时,起盥洗易衣服。自见光明满空。异香充塞。光中有僧。着水田衣。持锡杖。旁侍一童。作相近状。乃召眷属而告之。且勖曰。我无挂碍。尔等皆念佛。自亦念佛。
继云。莲花至。遂命将所诵西方公据二册焚化。一时许。自云见佛来迎。乃含笑仰视而逝。五日子时也。太夫人既卒。室中有异香。顶暖竟一日。年六十九。
徐太夫人是徐宫保(太子少保)的女儿,从小就很慈悲而有智慧。长大后嫁给钱塘的许玉年刺史,她对丈夫恭敬顺从,具有妇女的德行。对于父亲、母亲及丈夫的族人,以恩惠及礼数相待,不因为对方的贫富,而有所不同。对待下人不大声呵斥,也不给下人看脸色。她生的两个儿子及二个女儿,在功业上都很有成就。
徐太夫人的为人很恭敬谨慎,不奢侈浪费。她自己十分节省,把节余拿来行善。冬天送人棉被,夏天送人药品。平时放生,救济急难。对于佛法僧三宝,更是尽心尽力。有人恭祝她未来能得富贵,她回答说:「富贵这种福报也只不过是六道轮回而已,我只求能往生西方以了脱生死的束缚。」她给自己起了个「印深子」的号。
从此之后,她每天从早到晚,都以念佛作为唯一的娱乐,她也教化夫家大小念佛,使得净土法门,又再度盛行于三江淮海之间。
同治甲子年的夏天,太夫人到焦山去学禅坐。太湖有个渔夫,在水里捞得一尊阿弥陀佛的塑像。渔夫梦见这尊佛像告诉他说,要把这尊佛像献给太夫人。于是太夫人就盖了香光楼,用来供奉这尊弥陀像。
第二年七月的某个晚上,香光楼的弥陀像发出光明,这个圆形的光与灯光融合化成一朵红色的莲花,有一尺多大,光耀炫目。太夫人起初觉得很讶异,后来思索一番后说:「这大概是要以火中莲花的意义来策励我的吧。」
第三年的夏天,她在扬州的住宅生小病。两个月之后,她忽然说:「我要回去了。」家人以为她要返回杭州。太夫人笑着说:「这件事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
七月四日过了中午之后,太夫人起身漱洗换衣服。她见到空中充满光明,闻到异香满室。在光明的空中,有位披袈裟持锡杖的僧人及一位侍童,向她走来。于是她就把所见到的景象告诉眷属,并且向家人说:「我没有任何挂碍,你们大家一起念佛。」她自己也念佛。
接着她又说:「莲华到了。」于是就叫家人把她平常诵读的西方公据两册书烧了。一点钟左右,太夫人说她看见佛来迎接她,于是她就含笑,向上仰视而逝世了。这时是七月五日晚上子时。太夫人往生之后,室内充满异香,头顶竟暖了一日之久,她活了六十九岁。
正觉子传(蒋元亮记)
正觉姓朱氏。江南人。许灵虚居士副室也。幼性敏。长而恭顺孝慈。年二十九。子方九岁。正觉遽以疾卒。疾初作佛事善举。建力甚勤。久而生退转。但以病为忧矣。灵虚时醒其迷。
一旦忽谓灵虚曰。势在必死。当何处去。曰。本以往生为愿。何顿忘之。
正觉曰。然。则须念佛。由此精进。且曰。夙业来报。正念先疏也。一心直往。众苦皆离。方为好手。
弥留际。灵虚为礼佛。侍疾者见白光照正觉之面。正觉亦自言见莲花。遂安详而逝。焚其平时所诵西方公据。火中现金光湛然。殓时顶暖。
朱正觉是江南人,是许灵虚居士的妾。从小就很聪敏,长大后则恭敬顺从孝顺慈悲。二十九岁那年,因病去世,儿子才九岁。
她刚生病时,很勤于作佛事及慈善事业。后来久了,就生了退转之心,整天只忧心着自己的病。于是她的丈夫不时的要点醒她。
有一天,她问丈夫说:「看样子我一定会死,可是我会投胎到那里呢?」她丈夫回答她说:「你本来不是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吗?怎么现在突然忘记了?」
她说:「对呀,我是要求往生的,那我就应该念佛才对。」于是她就很精进的念佛。后来她又说:「当夙世的业报要来障碍的时候,首先就会失掉了念佛的正念。因此一定要一心一意求生西方,那么所有的苦难都会远离,这才是修净土的个中好手。」
临终之际,她丈夫替她礼佛。侍候她的人见到有白光照她的脸,她自己说见到了莲花,于是就很安详的往生了。死后焚烧她平时诵读的西方公据,在火光中现出很亮的金光。入殓时,她的头顶还是暖的。
书善一事(赵大礼记)
善一长白人。都转如山冠九之夫人也。夫妇双修。极人寰之望。如在湖北。见玉尺所著弥陀注解。翻刻板一副。存归元寺。以故善一知玉尺之以华严观作净土修也。
玉尺以刻经故。渡钱塘晤如于衢道署。如至寺五次。玉尺赴署五次。善一每以华严净土之义叩焉。
适其妹圣全死。期临百日。请作佛事。玉尺为其说华严十玄门。衢之僧俗观听者传为佳话。遂以刻经之资。首助玉尺为全部书本藏之第一檀越。
善一之生平,喜念佛及礼大悲行法。一日者,欲延玉尺为女众说法。玉尺未往。后遂以病卒。不复见也。
先是玉尺未赴衢道署。善一预梦大身善财。故信心甚至。善一既以净业精纯念佛而逝。杭之人与十方闻者。多所感发。为一时女修之最卓卓者。
善一是长白人,丈夫当都转的官。夫妻两人一起修行,实在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她丈夫在湖北时,见到玉尺法师所著的《阿弥陀经》注解,非常喜欢,于是就刻印流通,并将翻刻的板一副,保存在归元寺。因此善一知道玉尺法师提倡以《华严经》的观照法门来修净土。
玉尺法师由于刻印经书的缘故,曾经渡过钱塘江到衢县的办公署和她丈夫见面。她丈夫曾到玉尺法师的寺庙五次,玉尺法师也曾到她丈夫的办公署五次。每次见面,善一都请问《华严经》的净土义理。
有一次,刚好善一的妹妹圣全,去世满百日,于是就请玉尺法师作佛事。玉尺法师就为善一说《华严经》的十玄门,衢县的出家人、在家人及一般人都去听讲,一时传为佳话。善一因此而把刻印经书的钱,首先拿去帮助玉尺法师印书,是玉尺法师印藏经的第一布施者。
善一平时喜欢念佛及礼大悲忏。有一天,她想请玉尺法师为女众说法,但玉尺法师有事不能去。后来善一病死,死前一直未能见到玉尺法师。
在玉尺法师尚未到衢县的道署之前,善一就事先梦见很高大的善财童子,因此善一对玉尺法师十分信服。由于善一很精进的修净业,而且临终时念佛而逝。杭州的人及其他地方的人,听到这件事,都受感化而发心学佛。善一可以说是当时杭州女人修行者中的佼佼者。
蒋氏(夏智因记)
蒋氏名兰徵。如△人。适同邑卜姓。晚年道号贞一子。生时母宋梦香云绕户。淡妆仙子握兰入室而生。
幼端淑。言动以礼法。家有观音大士像。虔诚礼拜。晨夕无怠。事亲孝。年十余岁。两以割臂肉救父危疾。喜读书。兼工吟咏。出语皆清妙。
既嫁孝于姑。姑卒夫亦以毁卒。蒋氏遂携子与母同居。督课之余。勤心念佛。祈母寿。中年子卒。媳亦殉。教育遗孙。事必以礼。寿至九十三。未尝懈也。
素修净业。时有悟机。临殁时。异香发于寝室。预知时至。含笑念佛。向西而逝也。
未殁前。有佛光照身。莲花现前之异,并有异鸟如小鸾凤。百千相随。飞集庭树。
三日大殓时。面色如生。手掌和软。气作莲华香。
蒋兰徵是如△人,嫁给同邑的卜先生。晚年道号叫贞一子。她出生的时候,姓宋的母亲梦见有香气的云围绕门户,有位淡妆仙子手握兰花进屋内,蒋氏就出生了。
她从小端庄贤淑,言谈举止都合于礼法。每天早晚都很虔诚的礼拜家里的观音大士像,从不懈怠。她也很孝顺双亲,十几岁时,曾两度割手臂上的肉,以救病危的父亲。蒋氏喜欢读书,也很会吟咏诗词,说出来的话语皆清幽美妙。
嫁了之后对婆婆很孝顺,婆婆死了之后,丈夫也因哀伤过度而亡。于是蒋氏就带着儿子回娘家住,在教导儿子之余,她很勤奋的念佛,祈求母亲长寿。中年时,儿子死了,而媳妇也殉情而亡。于是她就教育孙子,任何事情都讲究礼节,一直到九十三岁,都不曾懈怠。
平常蒋氏修净业,经常有所体悟。临终的时候,寝室有异香,预先知道死亡的日期,最后含笑念佛,面向西边而逝。
未死之前,有佛光照蒋氏的身体,还有莲花出现在眼前的奇异现象,并且还有百千只如小鸾凤般的异鸟,飞集到庭院的树上。
三天之后举行大殓,蒋氏面孔的颜色如生人般,手尚柔和温暖,而且还发出莲花般的香气。
陶陆氏(熊润生记)
陆氏苏州人。性慈善。夫陶某。子某。皆信佛。女证西。造莲花精舍。氏住焉。晨夕修净。
同治癸酉。入夏至秋。病不愈。食果饮大悲水。谓子媳曰。我死汝勿哭。多念佛好。
自知八月十日死。沐浴更衣。设香案。命家人转大悲咒四十八遍。不见余像。但僧众与韦陀而已。遂念佛而终。顶暖。室有异香。
苏州人陆氏,性情慈悲善良。姓陶的丈夫和儿子也都信佛。女儿证西,造了一间莲花精舍。她就住在精舍内,早晚都念佛。
同治癸酉年,她的病从夏天一直拖到秋天都好不了,她只吃水果和饮大悲水。陆氏告诉儿子和媳妇说:「我死时你们不要哭,多多念佛最好。」
她知道自己八月初十要往生,于是当天就沐浴更衣,设了供香炉的桌子,叫家人念四十八遍《大悲咒》。临终时,她见到很多僧人和韦陀护法,于是就念佛而终。当时室内充满了异香,而她的头顶是暖的。
乐净传(许来记)
乐净道者赵宜人。许遂△中丞副室也。幼颖敏。黑夜飞针走线。遇佳山水。一往有遗世志。发逆窜武林。携子西斋赴水。遇救不死。
有老僧指引出。朝峨嵋。礼普陀。师遂翁以求禅理。命名侍摩。闻灵虚念佛。归心净土。坐中不见根身器界。佛号自空流出。风林水鸟。无非佛音。
闻红螺悟和大师说诸经义。多触发。戒名净证。自号乐净道者。
集眷属课诵兼禅观。有丛林风。佛七领众时。自谓如在定中。不自知为经行也。
法云寺倾。发心修建。有放生湖滨。见居民活剥羔羊者。归述其事。道人脱身裘永不服。
石香禅宿问。念佛的毕竟是谁。机滞。香痛下钳锤。
了凡首座问。人人有个影子。为甚步步踏不着他。屡答不契。愧甚。月余疑情不释。一夕吹灯。大声曰。踏着了也。
尝曰。参禅人易蹈空。念佛人恒着有。真了悟者。随愿往生。万牛莫挽。
病增剧。形消损神炯然。坐九昼夜。知时至。嘱后事纤悉无遗。或曰。何不全体放下。答曰。早自空空。更教放个甚么。
西斋悲不自胜。道人曰。生死本是空花。痴儿何作此态。
日午。请接引佛像到。开目注视良久。自以手整巾。怡然逝。顶犹温云。
乐净道人赵宜人,是许遂△中丞的妾。从小就很聪颖灵敏,晚上黑夜中也能刺绣缝纫。每到有好山水的地方,就有隐居修行的念头。当洪秀全叛乱杀到武林时,她带着儿子西斋去投水自尽,结果被救起而得不死。
后来有老和尚指引学佛,她就去朝礼峨嵋山及普陀山,并拜遂翁为师,追求禅理,得法名侍摩。后来她又听到灵虚子谈念佛法门,于是她又归心学净土。她曾经在禅坐之中,见不到自己的身体及世界,而佛号却从虚空中流出来,听到的风声林声水声鸟声,全都是佛号声。
她又去听红螺山的悟和大师讲解佛经的义理,而得到很多感触和体悟。她受戒的法名叫净证,而她自称乐净道人。
平常她教眷属诵经念佛及禅观,俨然有丛林的风范。她领众打佛七时说,她觉得自己好像在禅定之中,不知道自己正在经行。
法云寺倒了,她发心出钱修建。有人到湖滨放生,看到居民在活剥羔羊的皮,回来后述说此情形。从此以后,她就把身上所穿的皮裘脱下,永不再穿。
禅师石香问她说:「念佛的人究竟是谁呢?」她答不出来,石香就痛下钳锤磨炼她。
了凡首座问她说:「每个人都有个影子,为什么却步步都踏不到这个影子?」她屡次回答都不对,因此十分惭愧。一个多月这个疑情都还解不开,有一晚吹灭灯火要就寝时,她忽然大声说:「我踏到这个影子了。」
她曾说:「参禅的人容易走入空的迷情里,而念佛的人又经常执着于有。而真正了悟的人,可以随自己的心愿往生,万头牛的力量也拉不回他的往生。」
后来乐净道人病情日益加重,虽然身子消损,可是精神奕奕,禅坐九昼夜之后,她知道自己要走了,就咐嘱身后事,连细节都讲得很清楚。因此有人就说:「为什么不把一切都放下呢?」她回答说:「早就一切都看空了,还要放下什么呢?」
她的儿子西斋伤心得把持不住,道人就说:「生死这件事,本来就是虚空的花朵。傻儿子呀,你怎么还这样哭泣呢?」
到了中午时,迎请的阿弥陀佛像到了。于是道人张开眼睛注视佛像良久,并且用手整理头上的包巾。最后很安详的走了,死后头顶还很温暖。
陆妪(申报记)
苏州阊门外三乐湾陆姓老妪。年七十余,好持斋念佛。
光绪丁丑二月十二日。忽自栉梳沐浴。更换衣服。危坐榻前。手持念珠。朗诵佛号。未几。寂不闻声。
家人至点灯后。呼其晚饭。不应。逼视之,则已闭目而圆寂矣。
苏州阊门外的三乐湾,有位姓陆的老太太,已经七十几岁,平常就持斋念佛。
在光绪丁丑年的二月十二日,陆老太太忽然自己梳头结发,沐浴更衣之后,端坐在榻前,手里拿着念珠,朗诵佛号。诵了一阵子之后,就没有声息了。
她家的人也不在意,一直到晚上点灯之后,家人才去叫她吃饭。见她没有回应,走近身仔细瞧瞧,才发现她已经闭目往生了。
杨氏
杨氏幼适镇江吴姓。居北门。中年即喜茹素奉佛。光绪丙子年。染疾。至十二月。困甚。
其子明通。恳祈地藏大士。愿以己生平诵持之力。为母求生西方净土。并超脱母氏累劫冤亲。杨氏心益感。感奋念佛。至二十四日坐逝。年七十八岁。
其子于其七期。请众人念佛。至第五日。烛上现莲花佛像。同见者百余人。
杨氏幼年时即许配给镇江的吴姓人家,嫁后住在北门。中年时就吃素念佛。在光绪丙子年时生病,十二月时,病得很重。
她的儿子明通,就恳求地藏菩萨,愿意把自己生平诵经念佛等的修行功德,回向给母亲助她往生西方,并同时超脱母亲累世的冤家及亲人。杨氏受了儿子孝心的感动,就更加紧努力念佛。到了二十四日,她就坐着过世了,活了七十八岁。
明通为母亲做七,请众人念佛。到了第五天,灯烛上出现莲华及佛像,有一百多人看到。
船妇(周莲慧记)
船妇某。苦子媳于之逆。诉于船客。客教之以净土法门。且曰。精持佛名。不暇与恶人计长短。即现前解脱也。
船妇依而行。久之纯熟。佛不离心。一切时皆以念佛为境界。其病也。其死也。其琅琅然念佛而去也。
有个撑船的妇人,很苦恼儿子及媳妇的忤逆,就向船客诉苦。船客就教她净土法门,并且告诉她说:「很专心精进念佛的话,就会没有时间和恶逆之人计较长短,这样眼前就能得到解脱。」
船妇很听话,照着去做。念佛念久了之后,就很纯熟,佛号一直不离她的心,任何时间她都不离念佛。后来她生病,一直到死,都一直念佛不断。
王叶氏(张宝权记)
叶氏年二十一。归蕴香王公。公时劝以念佛。然上有舅姑。兼家事萦绕。弗克专也。
年四十二。为长子授室。遂置家事于不问。一心持佛名。家饶于财。颇勤俭。恒以纺绩所得。散之贫乏。兼作众善。
年五十六。微疾。谓长媳曰。汝为我易衣履。诸子因跪床前唱佛名。自亦朗诵不辍。合掌而逝。香气满室中。
叶氏二十一岁时,嫁给王蕴香。丈夫经常劝她念佛,但由于上有公婆要侍候,兼有家务事要做,因此无法专心念佛。
四十二岁为长子迎娶之后,她就不再管家务事,专心念佛。家里虽然富有,但她仍颇勤劳节俭,经常把纺织所得的钱财,布施穷困及做善事。
五十六岁时生小病,她叫长媳替她换衣服及鞋子。儿子们都跪在床前念佛名,她自己也念。在念佛声中,她合掌而逝。死时整间屋子都充满异香。
于韵之(童葆澄记)
韵之。汉军于氏女。父翰卿。以知府候补江南。为两淮运使书局提调。女十三岁念佛而逝。
韵之始生。父梦满天霞光。故小字霞官。三五岁即不食荤血。且慈仁戒杀。其性然也。
幼字梁。卒之年春日。梁有信云。俟韵之十五岁来亲迎。韵之闻之。惨然不乐。遂长悒悒。病于泰州。以六月某日坐而向西。喃喃念佛。预言时日。及逝,期不爽云。
于韵之是于翰卿的女儿,十三岁就念佛往生了。
她刚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梦见满天的晚霞光芒,因此给她取霞官的小名。她三五岁开始,就不吃荤血,而且天性仁慈,不杀害生物。
从小她就许配给梁家,她死的那年的春天,梁家有信来说:「等韵之长到十五岁,就要亲自来迎娶了。」韵之听了之后,很不开心。结果忧郁成疾,病倒在泰州。她预言自己六月的某一天要离开。果然,她就在那天面西而坐,口念佛号而逝。
陈灵开(童葆澄记)
陈灵开。莲语之第二女也。语欲送入海天为法侣。以路远未来。亦能作诗。与姊灵复。同留遗墨在焉。
乙亥年六月十一日。梦入冥。见三法师与之言修行事甚悉。法师忽以剑画地为深坑。命之跳。跳去即见华严境界。弥勒云。我半月来。已换汝一副翡翠骨头也。
明日疾。遂但饮水。至期午刻,见韦陀来。遂落发坐堂中。自诵弥陀经。持珠念佛而去。
陈灵开是莲语的二女儿,原本做母亲的打算把她送到海天精舍出家,但以路途遥远而未去。灵开和姊姊灵复都能作诗,两人都遗留下来诗句甚多。
乙亥年的六月十一日,灵开梦见自己进入冥府,见到三位法师,和她详谈修行的事。后来法师用剑在地上画了一个深坑,叫她跳下去。她跳下去之后,却见到了《华严经》上所说的境界。而弥勒菩萨跟她说:「这半个月以来,我已经替你换了一副翡翠骨头了。」
第二天,灵开就病了。她什么也不吃,只喝水。到了中午时分,见到韦陀护法来,于是她就把头发剪掉,坐在厅堂中,诵《阿弥陀经》。然后手持念珠念佛而逝。
刘宝仁
宝仁。仪徵刘氏女。幼颖悟。喜读父书。父觉成。好黄老家言。晚年有悔心。复究心佛法。宝仁亦随父两转。
先受菩萨戒于某寺。后其母立贞孝寺。复依母出家。光绪丁丑春。感疾久之。自知不治。遂罄舍所藏。刻法轮忏以庄严净土因。
九月十九日受沙弥尼戒。即于病榻前供佛像。起七念佛。
既精勤。宝仁益感奋。至第三日亥时。于念佛声中。加趺而去。年四十一。
刘宝仁是仪徵人刘觉成的女儿,从小就很聪颖,喜欢阅读父亲的藏书。本来她父亲喜欢研究黄帝及老子的学说,晚年时又改而学佛法。宝仁也就随父亲转而学佛。
她先在寺里受菩萨戒,后来母亲成立贞孝寺,她又随母亲在贞孝寺出家。光绪丁丑年的春天,由于久病,她知道自己好不了。于是就把所有的积蓄,拿来刻印法轮忏,以做为庄严佛净土的因缘。
九月十九日,她受了沙弥尼戒。于是就在病床前面供佛像,打佛七。大众都很精进念佛,宝仁更是努力。到了第三天晚上亥时(九时至十一时),她就在念佛声中,跏趺而去,活了四十一岁。
李修一(石麟记)
修一。通州李氏女。字朱。十三岁而朱卒。修一誓守志。夫家不信之。曰。是幼稚何足徵。
一曰。若不信。我在母家守。过十年乃来。果二十三而往。三十三而卒。
时好好形色。人不料其死。忽使人请其父母至作别。
先是数日不食。忽食粥。数日不语。忽言。初有汗。谓人曰。此时不能念佛名。俟稍定。果以汗解后。琅琅念佛而去。
自言见莲花二朵。人问何以二。答曰。我一我母一。
李修一是通州人,从小许配给朱家。十三岁时,准夫婿死亡。修一就发誓要守寡,夫家的人不相信说:「年纪这么小,讲的话是不可靠的。」
修一就说:「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我就先在娘家守寡十年,十年之后再到夫家。」果然她二十三岁时前往夫家,而三十三岁就死了。
她死之前,人好好的,大家都料不到她会死。而她突然派人去请她父母来告别。
临终前几天,她什么也不吃,也不说话。临终前忽然吃粥,好几天不说话,忽然说话。开始时出汗,就告诉别人说:「现在不能念佛,等稍微定一点再念。」等她出过汗之后,她果然再琅琅念佛而逝。
临终前,她说看到两朵莲华。有人问她为什么是两朵。她回答说:「一朵是我的,一朵是我母亲的。」
昙影道人(吴宝丛记)
昙影道人者。同邑张氏女。张氏世奉佛。有长洲彭氏风。道人年十三。即归心净土。礼玉尺师受三归。名宝芳。玉尺器之。劝阅大藏未果。
十六断荤血。日课佛万声。十八得咯血疾。次年六月扶病受五戒。越二月。吉祥念佛而逝。时光绪九年八月十三日也。
道人性温静。寡语言。不事女工。禅课之余。手不释卷。从两兄讨论内典。辄至夜分。读华严法华圆觉诸经。能解其义。又精研净土十要。于台贤圆旨颇有会心。
染疾时。诵大般若经至二百八十卷。恐不能卒业。力疾持诵。会常州李上善至虞。以一行三昧策励同志。道人师事之。净念益坚。日课佛三万声。
疾革迷闷甚。设像床前然臂香。猛诵佛名。声尽气渐微。即之逝矣。
是辰告其兄寂曰。顷得梦。知今日决生安养。不胜欢喜。
常州李上善。亦于是夜定中。见道人来别云。蒙观音接引。已得中品下生矣。
遗言祝发。以道装殓。舍所受用。刻华严大钞五卷。
昙影道人姓张,家里世代都信佛。十三岁那年,她就学净土,礼拜玉尺法师受三皈依,法名宝芳。玉尺法师很器重她,劝她阅大藏经,但她没有做到。
十六岁时她就不再吃荤血,每天念佛号一万声。十八岁时得了吐血的病。第二年的六月,她带病去受五戒。过了两个月,她就念佛而逝了。当时是光绪九年的八月十三日。
道人的个性很温柔安静,很少讲话,不做刺绣的事。在禅坐之余,整天手不释卷。和两个哥哥讨论佛经,常常谈到晚上。她读《华严》、《法华》、《圆觉》等经典,都能了解其中的义理。《净土十要》也很下功夫去研究,对于天台宗及贤首宗的圆教意旨,颇有领会。
她生病的时候,正在诵《大般若经》至二百八十卷。她怕死前诵不完六百卷,于是就拼命诵。刚好常州的李上善来家里,就劝她修一行三昧,道人就以老师之礼相待。此后她求生净土的心念就更坚定,每天念佛三万声。
当她临终病重进入昏迷状态时,就在床前设置佛像,并烧臂香供佛,并很勇猛的念佛号。后来念佛的声音渐小,气息越来越微弱,最后就往生了。
临终那天的上午,她告诉哥哥说:「我做了一个梦,知道我今天一定会往生净土,我实在太高兴了。」
常州的李上善,也在当晚的禅定之中,见到道人来告别说:「我蒙观音菩萨接引,已经中品下生了。」
她遗言要剃头,穿上修道人的服装入殓。并把她所有的财产,用来刻华严大钞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