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杰 临漳古时称邺,相传为黄帝后裔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儿子大邺的封地。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战国时期魏文侯定为陪都。东汉末年,曹操居邺,兴霸业、筑铜雀三台,为曹魏建立奠定基业。..
新 杰
临漳古时称邺,相传为黄帝后裔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儿子大邺的封地。
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战国时期魏文侯定为陪都。
东汉末年,曹操居邺,兴霸业、筑铜雀三台,为曹魏建立奠定基业。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建邺北城,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同时,邺城也是西门豹投巫治邺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中轴对称都城建设规划肇始之地。东魏北齐时,邺城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仅邺城周边就有大型寺庙4000余座,僧尼8万多人。
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1976年开始,经过多年的钻探,基本弄清了邺南城的范围。邺南城的西墙,自邺镇对岸起,经河图至东义城村东北,然后向东,经张彭城村北,至洛鞍台,然后拐向北,经仁行村西,刘太昌村东,至漳河南岸。土筑的城墙夯打十分结实。西城墙,三个城门,门道宽25米左右。
邺北城只剩三台遗迹,根据《水经注浊漳水》记:邺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基。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裱以砖。1996年和2001年的考古发掘中,在邺北城的南墙(位于现漳河河道北)下,发现了一处砖券的地下秘密通道,推测或是通往水路的水门,或是军事设施。
1983年,中国社科院邺城考古队进驻临漳,经过持续勘探、发掘并揭露出宫城、建筑基址、城墙、城门、护城河、道路、渠道等丰富的城市元素,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经考古发掘的遗迹和遗物,其科学性、艺术性、完整性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是研究、展示邺城遗址的重要基础。先后出土并征集文物7000余件,其中与佛教有关的占多数。2002年考古发掘的北朝佛寺塔基,是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处东魏、北齐佛寺方形木塔遗迹,是迄今确认的中国乃至东亚同类佛塔建筑的最早实物资料,对邺南城外廓城的寻找也具有重要意义,这项考古收获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邺镇一带。根据考古勘探确认:位置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大部分。大体呈日字形。邺北城为曹魏时期的城市布局,为曹操主持建设。北城东西七华里,南北五华里,外城共设七个门,南面三个分别为广阳门、永阳门和凤阳门,北面两个分别是广德门和厩门,东西各一个门,分别是建春门和金明门。
二城规划严整,布局合理,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名城。但因邺城屡经漳河冲决,著名的三台,金凤台、铜雀台有部分基址,而距今1800余年的冰井台,在中科院和省考古队2011年对邺城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中,发现了藏煤遗存,为《中国煤炭史》中记载中国曹魏冰井台是贮藏煤炭最早的地方提供了实证。
北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东西7里,南北5里,周设6门。实际勘测结果为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规模略小于文献记载。一条连接建春门和金明门的东西大街将邺北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部中央为宫殿区。西为禁苑铜雀苑,又称铜爵苑,铜雀苑既是游园,也是建安(邺下)文人的活动场所。曹操在铜雀(爵)苑西侧的西城墙上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三台均为曹操规划修建,是中国古代台式建筑的巅峰之作。内设马厩、武库。宫殿东面为贵族聚居区戚里及衙署。城南部为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
穿过邺北城中间的这条河称为长明沟,是引漳水而通往城内,是邺北城主要的用水来源。曹魏时期,漳河在邺北城城外北面流过。因漳水泛滥与改道,临漳县内邺城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今地面所存,仅金虎台、铜雀台等部分残基以及瓦当、青石螭首等遗物。邺城西北,为东魏、北齐陵墓区。
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北邺城规划整齐,交通便利,对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设产生过深刻影响。邺北城布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它中轴对称制度、单一宫城布局、明确功能分区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影响深远。后来的邺南城、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洛阳城,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均沿袭于此,日本奈良平城京也是仿邺城建成。
南邺城东西6里,南北8里60步。实测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垣迂曲,墙外有护壕。宫城设在城北部中央,宫北有后苑。居民区分设里坊。正南门朱明门已经发掘,为三门道,门南侧有方形阙楼夯基。东魏时期,邺南城在邺北城的基础之上续建而成。南城紧靠邺北城,二者合二为一,共用一墙,北城南墙即南城北墙,邺南城的北门就是邺北城的南门。
2012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临漳县下辖村庄名)佛造像埋藏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1949年以来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各类佛造像2895件。这批佛教造像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时代跨越东魏、北齐至唐代初期,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造型都是罕见。
北吴庄佛造像为首批修复完成的佛造像的代表文物,其中龙树背龛的佛造像精美绝伦,为中国北方佛教史上首次发现。
邺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规模宏大(长400米)、地理位置重要(邺城御道附近)的多院式佛教寺院具备皇家寺院的气派。据说当时的统治者将国库收入的1/3用于建设佛寺。佛教造像埋藏坑是新中国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
摘自《邯郸古遗址》
更新于:7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