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佛学的..
佛 教 与 佛 学
◎ 罗 颢
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佛学的基本内容,又是佛学研究的主要材料a
佛教兴起于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不但没有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反而能广被世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功当推佛学的存在和佛学研究的促进。佛学是佛教慧命得以绵延流长的载体,如果没有佛学,今天某些轻视佛学研究的教徒们恐怕也不会知道什么叫佛教,更不用说信奉佛教了。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于文字的研究。先贤曾说:夫为长老者,据佛祖之正位,则应绍佛祖之家业;作人天之师范,则应开人天之眼目。(戒显禅师《禅门锻炼说》)根据佛教的精神,从化度众生的本怀来看,我们决不能否定佛学研究对继承佛陀事业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字是弘扬佛法的主要工具。
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作透视,隋唐时期佛教各宗派的兴起,正是藉着该时代(从东晋南北朝开始)佛教义学研究的繁荣而促成。禅宗号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但一代祖师慧能也是闻诵《金刚经》而悟道,他自己也留下一部《坛经》供后人学习参考。且不立文字,乍看为一否定词。实则否定一切,正是为肯定一切。早期禅宗所倡说的不立文字,并不是否定文字典籍之能导人起信,资人参道的功用;其不立文字的提出正是文学也就不成其为人文学了。
信仰不一定以知识为基础,但并不等于说一切信仰都与知识相对立。尤其是象佛教这样一个世界宗教,更是涵有深刻的理性内核。(关于世界宗教的特性,读者可参阅日本宗教学者阿部正雄《世界宗教的终极》)一般来说,知识之求真,所求的是现象的真。而佛教所求素的乃是存在的本质,人生之真谛。佛教不但不排斥知识,倒是要借用知识论作为方便。去求存在之实、生命之真的。那些只讲佛学而排斥佛教,自恃搞纯学术的人,且不说其对人文学认识的偏颇,就其种种执著的心态本身不就是个人情感的表现吗?
世间一切学问的高低,全在于它对人类带来利益的大小而定。所谓俗文化纯文化的划分是人为的概念分别,若执此来判定佛学与佛教的高低,显然是一种世俗的心理偏见。带着这种心理偏见去探索学问之理,也不可能做到客观求实。
佛教本是因人而立,佛学就是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的学问。佛学不是摆设在人生的外面供人研究、玩赏的。生命的学问须由生命去贯注而求得。生命贵相通,心佛众生本无差别,人类的生命与佛菩萨的心体是能相沟通的。佛学研究如果不把自己的生命投放进去,是不会有真知实解的;研究者如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不进入到生命底层去体验,那他永远只能游离在佛家的殿堂之外,不能与佛菩萨的心体相契合、相沟通。其研究的结果也始终与佛教的本义格格不入,而所谓客观也仅是一句空话。
我认为,一个出色的佛学研究者应该有实在的修行体验。惟有实在的体验,才能透视佛学的奥义,把握住佛教的真谛。而佛教的践行以信仰为动力的。没有真切的信仰,哪来实在的修行。所以佛学研究须以信仰为基础。
摘自《什么是佛法》
更新于: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