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老师:
大家好!
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
陈学长:
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讲课,老师一再讲,学习最重要的要打破自欺一关。我就把自己昨天起的一个心境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确实像老师讲的那样,我自己感觉自己的慢心特别特别重,傲慢之心经常会出现。比如说昨天,我们老师安排徐学长去负责,也不能说是负责,就是给大家做服务、安排事情,这时候心境上就感觉自己起了慢心。所以真的感觉自己习气经常的浮现。其实当时自己也能够提起来这一份心,就是想控制住自己,但是它就是来到自己的心中,自己都能够感觉得到。就想请问老师,平时生活之中遇到境界来的时候,很多经句也能够提得起来,但就是不能把自己马上转过来,请老师给学生一些指点。谢谢老师。
蔡老师:
谢谢陈学长,他谈到遇到这个境界也能察觉自己的慢心起来,这个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能觉察了,就不会让这个错误的心态继续下去,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能够当场察觉到,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心态了。说要都不起这些念头,那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可及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守住「不怕念起」,念头一起来就能够赶紧发现,把它转过来,这个很重要。
那怎么在境界当中很快的就能够觉察?其实还在平常的功夫。平常时时都非常的冷静、非常警觉,一遇到状况,很快就能够提起来。平常假如胡里胡涂的,那很多境界来,我们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心态错了。所以俗话讲的,平时要如战时。一个人打仗能打得好,什么时候积累下来的成果?平常。就好像平常都是正念分明,突然有一个邪念上来了,他马上就察觉到。
就好像我们每天面对的这一潭湖水,它很平静,我们的心很平静,突然投一个石头下去起了涟漪,我们察觉不察觉得到?马上就可以察觉到了。平时就要心静如水才行。平常怎么达到自己的心非常平静呢?这个就要念念分明,正念分明。方法因人而异,不同的学术、宗教方法都不一样。从他们的经典中,挑一句经句,来取代一切的妄念。比如说,儒家可以用「明明德」,平常行住坐卧,穿衣吃饭,都在这一个正念上。都是保持在这一个正念当中,突然起了不好的念头马上就可以发现,不会让它继续相续下去。所以平常就要把功夫练好,考试来了马上可以从容应对。「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正念要分明。
假如是不同的宗教,我们熊学长,请教一下:假如我们基督徒要让这个念头都是在正念当中,您觉得记哪一句最好?「我与神同在。」对,这就很好了。我们掌声谢谢熊学长。我突然想到一句是,回教都说,「阿拉确实是仁慈的」。我们假如时时记这一句,就提醒自己:我们要把阿拉的仁慈,我们好好的效法学习,把它演出来。时时都念着自己要仁慈,那不好的念头、不好的言行就能伏得住了。儒家的话就记这一句「明明德」,挺好的。这个也是都唤醒自己的觉性。
因为我们确实,学习,刚刚陈学长讲的不自欺,这个很重要。学习,我们不自欺,才能有自知之明。我们现在确实伏不住烦恼,这个就是自知了,那一定要找一个方法来伏得住烦恼,不然我们每天就退步了。这个不能靠别人,得靠自己去解决。
我们冷静观察我们一天起的念头,善的念头多还是恶的念头多?觉的念头多还是迷的念头多?比方说一天起了一万个念头,当然不止了,我们比喻,起了一万个念头,假如百分之八十都是迷惑、恶念,那我们今天进步还是退步?那就退步啦。那怎么办?你得稳住啊,你不能再往后退啦。所以我们之前讲到的,孔子讲的,一个人要懂得去解决问题,你不能遇到问题都是「啊,怎么办?怎么办?我没办法」,孔子说,那这样我也帮不上忙了。「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之前有没有讲过这一句?有人讲有,有人讲没有。很好,讲「没有」的很正常,讲「有」的很不正常。为什么?科学统计,要讲二十一次才会记住。所以讲「没有」的很正常,讲「有」的不正常。讲「有」的不简单,听一次就记住了。
这个精神就告诉我们,你要勇于去突破、勇于去解决问题。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主动解决、主动突破。这个主动的态度又是我们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心境。在实际上对治自己的问题、对治自己的习气,就主动的去找方法来克服。就是百折不挠,就是要把问题给解决。
今天刚好带了一包东西,这一包东西是有来历的。这个叫「胚芽饼」。这个胚芽饼是台湾有一位女士,她就觉得现在的饼干都有很多防腐剂、添加剂,对人的身体损害特别大,她就很不忍心。然后她就去找了很多饼店,希望他们能做不含任何有害人体的饼干出来,而且还要是全麦又是胚芽饼干,吃了又很营养,有益人体。结果她就去找了很多,人家都不答应她。
后来找了非常多家之后,她又进了下一家,跟那个老板讲,你们可以尝试做这样的饼干。那个老板就说,这种饼干不可能做得出来!就很斩钉截铁,就又拒绝她。然后又说,做出来也没人吃!
然后她又不死心,一直在跟他讲,一直在跟他讲。结果那个老板实在被她搞烦了,说:「我告诉你,我答应你,里面那个做饼干的师傅也不会给你做。」结果他一说出来,她说,「好,那我去跟他讲」,就溜进去了。那个老板实在拗不过她,就进去了。
然后这个做饼的师傅一听她讲完,也是同样的:不可能做得出来,做出来也没人吃!她说:不然你就做一次。所以天下无难事,她很坚持,这个做饼的师傅还是没办法了,真的做了一次。结果做出来,每个人都尝,连那个做饼的师傅也尝。愈咬愈有味道,「哎哟,怎么会这么好吃」,结果就开始生产。后来这一家饼店其它的统统不做了,就做这一支,因为生意太好了。
所以待会下课的时候大家都拿一片吃,把这一位女士百折不挠的精神吃下去,吃完可不能白吃。所以大家从这一块饼干就知道,我的为人是非常奸诈的。这一个女士她给我们很好的榜样,确实是任何的情况都想着如何坚持、如何突破,从没想到「退缩」两个字。
好,我们回到刚刚讲到的。既然我们的妄念都这么多了,都比正念、比觉悟、比善念还多,怎么突破?总得有个方法。所以不同的学术、宗教用不同的方法。而且一定要下定决心,依教去奉行,自然就会得力了。
这个是跟大家谈到的,平常就要让自己这个正念保持,境界来马上就可以提起来了。甚至于刚刚陈学长讲到的,怎么让连这个念头都不起?假如我们人把「我」给放下,恶念就能不起了。当然这个要练习了,就是已经习惯了念念都是为别人着想。因为我慢、我瞋、我不高兴,都是先想到「我」的感受,才会起的念头。
以前的读书人可贵,他从不为自己想,就没有这些情绪。而为什么以前的读书人能达到这样的心境?因为他们从小是大家族。所以在大家族,他整个成长过程当中,他很自然的为父母想、为亲戚想、为整个家族想。人从小就没有形成为自己想的心,那他这个我瞋、我慢、我发脾气,就没了。
所以我们老祖宗的学问在哪?「禁于未发」。就是一个人习气还没起来,不要让它起来,让他的善念起来、让他的无私起来。一个人自私起来了,再调,那就不好调了,这个叫「发然后禁」,发起来还要再禁止,那就很累人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都尝到了苦头。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情绪?把「我」看得太重了,修行就有很多障碍。我们应该让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念念为人着想,他们的人生路,尤其修学就少走很多弯路了。所以这个家庭的功能太难得了。
我们自己回想,父亲是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我们的记忆当中,父亲的念头,我们感觉不到他有为自己想过。这个就是文化的力量,整个家庭道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家可能听过有一个读书人叫刘宽。刘宽有一天在路上,结果有一头牛,他的牛拉着他上路,走走走走,结果突然有人跑过来说:这个牛是我的。就是很斩钉截铁:这个牛是我的,还给我。
诸位学长,我们回到一两千年前汉朝时候,你们坐好了没有?坐在自己的牛车上了没有?坐坐坐,坐得悠哉游哉,突然有人气冲冲的过来,「这个牛是我的牛,你怎么可以拿走,还给我!」好,我们接下来起什么念头?「你有没有搞错,这是我的牛,还有谁可以证明」哇,那就可能开始跟他好好辩论辩论了。
刘宽,「哦,好好好,对不起对不起」,就给他了。把牛牵回去了。他自己走路回家,心平气和。结果过两天,那个主人发现自己的牛了。哇,无地自容,怎么把人家的牛牵来,还这么无礼。赶紧把牛牵回去还给刘宽,头都抬不起来:哎呀,大人,抱歉抱歉,我认错你的牛了。刘宽说:哎哟,那个牛都长得很像,认错太正常了,谢谢你还帮我送回来。
大家想想,他自始自终有没有一个「我」?他是体恤对方。他已经这么坚定了,你再跟他辩他也会很难受,「好好好,你拿回去吧。」再来,当人家牵牛来还的时候,他也没有「我对人家错」的念头,他只感觉到了那个人很尴尬、觉得很惭愧。他还让他下台阶,「这个牛都差不多的」。你看人那种厚道、柔软。
所以刘宽的道德学问达到这种程度,你说谁跟他相处不被他感动呢?无我的人有至诚啊,一接触人家就会体恤到说:哎哟,他怎么这么善良,都能为我着想。
有一次刘宽要上早朝以前,把朝服都换好了。他的婢女端了一个热羹要给他,结果走走不小心没走稳,就把这个羹泼在他的衣服上面了。好,大家坐好。你们家的婢女这个羹汤「唰」,泼在你待会要上朝的朝服,我们下一个反应是什么?「我还要上朝,你搞什么?」啪啪啪,一大堆脾气就出来了。但是当下那个刘宽马上说:「哎呀,有没有烫到妳的手?」他没有情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他当下就马上说,「妳有没有烫到手」,为她着想啊。
所以人能不起这些烦恼,首先要把「我」给放下。当然这也有一个过程,要练功夫:念念为人着想。所以能为别人着想,是世间第一等学问。
好,这个问题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来,下一位学长。
许学长:
蔡老师你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您讲的那位女士,她做这个饼干,然后一直坚持不懈的完成她这个想法。那我就想:这是不是一种执着呢?所以坚持和执着到底怎么去分辨呢?谢谢您!
蔡老师:
Good question.我们在《中庸》里面有一句话叫「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择善固执」是好的。我们现在把「择善固执」好像感觉是不好的,其实「择善」的意思就是:他的目标是善的。那个「固执」是坚持去做。但是什么叫「善」,就是一个重点了。利人者善,利己就不善了。所以那个绝对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目标,是为大众的目标。所以这个时候她坚持是为了利众的,这个就不叫执着。
这个目标不叫执着,但做法有可能执着。她的做法里面假如不能够顺势而为,「我一定就是要这样」,那人家不能接受,你那个善的目标也达不成。所以「一定要怎么做」,「我一定要怎么做」,那个「我」就是执着。所以执着其实还是从这个「我」出来的。「怎么做才能让人得利?」这个时候就没有「我」了,就可以客观观察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好的目标。可是「我」一定要怎么做的时候,有时候就没有办法客观的去达到目标了。很多时候为了达到一个好的目标都操之过急,就不妥当了。
我们曾经听到有一个地方推展中华传统文化,然后已经取得当地那个区政府支持,还是这个政府出面给了一个小区,让他们去讲传统文化。结果一去,有出家人去到现场,然后当场还发佛教的法宝。请问大家,发这个法宝的人善心还是恶心?善心。可是他有没有执着?他有,「好东西,赶快,赶快」。可是他有没有客观了解到那个因缘?他没有。那是人家政府出面的。结果还没开始讲,就被停止了,然后那一个地方的支持的官员全部被调查。你看当地官员这么支持,结果造成人家还得帮忙扛责任,那你说这个善心不就行恶事了嘛,这个善心里面不就是「我想怎样怎样」,而不是客观的看怎样做才能被接受,才能达到目标。
这个问题(的回答)不知道许学长可以吗?好,我们请这位长者。
林学长:
尊敬的蔡老师、尊敬的各位学长,我刚才听到老师讲文灿的故事,我心里也有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个事情是真真实实发生的。
这个事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三宝垄。有一个姓郑的家族,是一个大家庭。他们家的老二孝悌兼备,他尽量的在外赚钱,东奔西跑赚来的钱全部都归大家庭,不拿一分一毫给他的小家庭。他太太因为还没学到《弟子规》,有时候多少会有一些私心,就跟他说:你这样子不行啊。他说:妳这样是在破坏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
他家里兄弟换新汽车,把旧的给他用。换新电视,他就把旧的电视拿回家给孩子看。孩子还很庆幸的说:「妈,还好啊,我们现在有汽车坐,有电视看。」那个时候是七几年,电视还是很少。老大老三要换大一点的电视,换下来的小的老二拿到家里,孩子也很高兴。做太太的结果受不了,就自己出来赚钱。
这个先生他有多少钱就拿回大家庭。有时候大家庭有祭祀买水果,太太就有一点私心:你不拿两粒回家吗?他说:妳这个人心不正,哪里可以。这个是我们大家族拿来拜拜的,不可以拿回家。
就是这样子,太太也没办法。也是受中国旧式教育的。别人也许会想:哎,离婚罢了。但是她又想到,离婚,「德有伤,贻亲羞」,就忍着忍着,就自己赚钱。
过了不久,老二生意做得不错,那个时候是做白饭鱼,这个郑家在印度尼西亚是做第二家的,所以生意非常非常的好。老大看生意做得这么好,就跟老二讲:你退休吧。用莫须有的理由让他退休。老二从兄,就这样退休下来。他想,反正每个月拿钱我也能够拿到,就在公家里拿。
谁知道最后老二生病了,肾衰竭。这时候,老大看老三,老三看老四,没人要出钱给他医病。结果他的大姐还有良心,因为他帮他大姐赚了好几百万的港币。大姐还有点良心,就说,好,但是她有一个条件,要老二把他祖传的家,当给姐姐,来作医药费。他太太要跟着签字。太太含着泪把字签下来了,所以五个孩子就没家了。太太就带着五个孩子回娘家。父母留给老二的家就当给姐姐作医药费,她姐姐才出钱给他医病。
就在要进行肾移植的时候,他很不幸,得了骨结核的病。那个时候他到中国去医病。他们还有个条件,你这个太太啰哩啰唆的,等一下会从中起意,妳不可以跟着丈夫去中国医病。太太也没办法,为了丈夫能够得到好的治疗,就没办法,就在印度尼西亚等着消息。有一天丈夫打电话给太太,他说:妳来吧,我很想吃妳做的饭。太太哭着就自费跑到中国去。先跟她的大伯讲:我要去,你上一次不是叫我不要去吗?他说:我们几时阻止你去呀?
太太就含着泪,自费到中国去。看着丈夫那么痛苦,因为骨结核是很痛很痛的病。医生那个时候问他的太太:医好妳先生的肾会恶化他的骨结核,医好他的骨结核就更会恶化他的肾病,妳选择哪一个?太太想一想,看到他骨结核会很痛,太太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就跟医生讲:先治好他的骨结核。
丈夫那个时候不痛了,他就很高兴,他就跟太太说:我回印度尼西亚,我养好身体了再来接受肾移植。太太心里在哭泣,因为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他的肾已经很糟糕了。就包一个机位,把丈夫带回家。回到印度尼西亚两个多月,先生就走了。
还有他在最后晚期的时候在病床上对太太说:叫我从父我从父,叫我从兄我从兄,从兄、从兄、从兄,害了我一生。太太就跟他说:这条路是你要走的,不只是女生一失足成千古恨,男生也是一样,当初提醒你,你说破坏兄弟之间的感情。现在你病了,谁出钱来照顾你呢?你要付出一定代价把家当掉。
他哥哥来看望他的时候,一看到这个太太不敢进去。后来先生去世的时候,太太握着他的手讲:我其实很爱很爱你,只是你不知道。那个时候老二的手心还会跳两下。哥哥来到殡仪馆,老二的遗体还没装进棺材,他看到太太握着弟弟的手,也许他良心还发现一点点,他就退下来。
过后他的兄弟把老二应得的所有财产全部占光。最近他姐姐良心发现,就告诉他另外一个弟弟说:「把二弟当的房子还给我的侄子吧。」现在他的几个侄子才能够拿回旧家。这时两个侄子在国外读书工作,三个在家。很庆幸的,老大也秉承父亲的志向,他在国外跟弟弟讲:「我到时候我把我这份分给兄弟,我不拿。」老二好像他的家产还是相当多,只有这个家拿回来,别的都拿不回来。
老二很天真,以为他拿钱、拿钱,是他应该得到的,谁知道他的几个姐妹把母亲留给他的财产一点一点扣下来,结果还欠了一身债。
所以老师,我要请问:忠孝全备的一个老二,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下场?谢谢老师。
蔡老师:
好,谢谢!林学长提到的这一个故事,人世间发生的事情,它的因素其实很复杂。很多因素,有时候不是我们直观所看到的部分而已。
曾经在孔子那个时代有一个人家,他们家养的黑牛生了一只小白牛,孔子听到这个一消息就说道,这个是吉兆。结果过不多久,这一户人家的父亲眼睛瞎掉了。后来这一只大黑牛又生了一只小白犊,孔子又说道,吉兆。又过没多久,他的儿子的眼睛都瞎掉了。
好,诸位学长,你还相不相信孔子?你现在想象一下,你的眼睛瞎了,你还相不相信?现在人世间有很多这种境界,你还能不能坚信经典、坚信真理呢?因为坚信真理了,我们才会反思这整个事情的客观状况。因为人毕竟都会看到他重视的这个部分,可能还有其它的因素,不见得能够考虑在其中。
我先把这个讲完。后来,因为他是宋国人,就跟楚国发生战争,宋国就要找很多男士去打仗。而他们父子眼睛都瞎了,他们就没办法打仗。宋楚一交战之后,宋国的男士去战争的,一大半全部都死在战场没有回来。后来战争结束之后,这对父子的眼睛就恢复正常了。所以当下看起来是不好的,但是以后可能他的福报就能现前。
所以今天「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就是说一个人为善他不见得马上就一定有好的名声,一个人造恶也不代表他马上就要接受处罚,因为那要看每个人的福报状况。有一些人一辈子都造恶,他都没有恶报。那你说以后那个恶报会不会出现?每一个善是一个种子,每一个恶也是一个种子。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但是我们要冷静,哪一个种子会先发芽、会先茁壮,这个就是重点了,叫「强者先牵」。哪一个种子它的助缘最强,就好像你一直在浇水施肥在那一颗种子,它就比较快就出来了,「强者先牵」。
所以我们从这一个故事,事实上对我们自己,假如身边的人或者自己遇到了,其实最考验的就是信心。能不能保持这一个信心?因为假如孩子们变成否定善有善报了,那就麻烦了。否定以后,紧接着而来的是怨恨,这个家的人就是「善不会有善报,不要这样对待人了」,那这个家道就更惨了。所以人可贵,可贵在哪?纵使人生遇到很多的磨难,他还是能保有那一颗善心,那这个人不得了。
在《德育故事》里面有一位女子,先生去世了,婆婆双眼失明,你看她人生苦到什么程度了。然后婆婆又很会骂人,常常又骂她。她得要去当乞丐来奉事她的婆婆。那已经是又苦又难到极点了,她没有怨言。后来她婆婆去世了,还尽心尽力的把她送终。最后这个女子出家,活到八十六岁坐化,坐着安详没有病痛就往生了。那她一辈子的苦,她没有怨任何人,最后她有很高的成就。
所以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时时都保有那一颗信心跟那一颗善心。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我这一辈子都要做对的事情,我要对得起我的良心,这个我不改。不管任何境界都不改,这样才是真心。因为我们今天对人家好,一定要等着别人对我们好,那个不是道义的心,那个还是有求,利益的心。
所以修学的路上会有很多境界,考验我们这颗心。有一个印度故事。舍利弗听了老师一句话,说「要发大慈大悲心」,他听了很感动,马上把心量扩宽,好,我要做大慈大悲的圣贤人。这个念头一发,天神知道了,马上变成一个小孩下来。然后就跑来哭,跑到舍利弗面前:「我的母亲病得很严重,快死了。一定要吃一副药,那一副药的药引要是人的眼睛。」舍利弗刚听完老师讲,完全不为自己想,就把眼睛抓下来:「赶紧去救你妈妈。」结果那个小朋友说:「不是这一只,是另外那一只眼睛才可以。」他马上,另外一只眼睛挖下来:「好,给你。」然后那个小朋友闻一闻,「哇,好臭,不要了。」结果舍利弗说,哎呀,众生真难度啊,不玩了,我走了。
不是众生的问题,他在考验我们的心是真到什么程度啊!而且告诉大家一个客观现象,师长当时候跟李炳南老师学习的时候,李老师在台湾讲《论语》,讲儒道释讲了三十八年,真的是不疲不厌。然后他对师长讲:「你们这一代,是跪着把正法接过去,但是到了你们这一代,得要跪着把正法送出去。」大家听懂了没有?师父他们是跪着正法接过来,但是接完以后还得要跪把它着送出去。好,大家准备好了没有?Are you ready?这个是客观现象。为什么?现代人都不懂,都不珍惜了。这个时候你还要坚持去做对的事情,才显得出你的真心。
当然,他的第二代假如有效法他的父亲,他的家道就能兴起来。这个有时候不能只看眼前而已。我其实在听我们林学长在讲的时候,我都有想到许哲女士。她很小的时候家里已经不富裕了,但是有那个饿了几天的人来跟她们乞讨,她母亲很自然的,赶紧把桌上的饭就端出去了。她们年纪很小,也跟着来看。看到那个很饿的人吃着她们的饭,然后露出很知足、很感激的表情。她的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不做公益事业,其中好像一个弟弟还是牧师。她们这些兄弟姐妹完全受到她母亲的感染,从小就不为自己想。她的母亲也活到一百多岁,许哲女士现在已经一百一十多岁了。
我刚刚是在思考,其实我们会觉得,小孩不为自己想,他会不会难过?他会不会心里不平衡?其实那是我们想出来的。只要他的自私自利没有起来,父母所做的都是为人着想,他看了会很感动。今天他已经想自己想太多了,都是重视自己的享受了,你要再把他的享受拿走,他会很难过。大家听懂我的意思吗?就是那个私心你没让他长,他的善心就在看他父亲的榜样当中流露出来了。
所以范仲淹先生他有四个孩子,没有很多衣服,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常常兄弟就是轮着穿出去。很多钱统统都是接济整个家族最穷困的人,他孩子从小就把父亲这种风范学到了。他现在范氏家族几百年下来都这么兴旺,有他的道理的。
包含林则徐先生,他们家已经穷得不行了,只剩那些粮食了,结果他的大伯来了,他妈妈就把剩的粮食给他大伯。然后还交代林则徐先生:你们可不能让大伯知道。
所以这一些圣哲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无私的人生态度?跟他的家教有非常大的关系。
我自己也都感觉,不经意的在桌上看到先天心脏病基金会、什么残障基金会寄来的收据,我当下就会很感动。爸爸都是随缘随分在帮助这个社会需要的人。
好,有回答得不妥的地方还请见谅,我们再私底下再探讨。好,谢谢!好的,欧阳学长。
欧阳学长:
谢谢蔡老师。学长们,大家好。
今天第一节课,我对蔡老师所讲的「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容得性情上偏私,则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则是一大经纶」,老师说了,如果说我们能够做得好的话,这个是转经,是立身行道,这所谓就是「人能弘道」。
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如果对待五伦关系的话,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因为现在年轻人除了要戒浮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当年子贡他问孔子,他说:如果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请孔夫子送给子贡一个字。当时夫子送给他一个「恕」字。我想请问,如果我们要修持自己的这一生,是不是也要用这一个「恕」字?谢谢老师。
蔡老师:
好,谢谢!
这个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五伦关系怎么经营,这个我们接下来的课程,再详细再来探讨。
第二个是说年轻人有急躁要调伏,还有哪一些要对治的、要注意的?其实不外「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个要能把持得住,不要贪着了,这样子,你道德学问就上不去了。
当然这个财,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后面对社会很多污染,包含一些很不好的诱惑,那一定要把持得住,不然会陷进去的。你说色啊、毒品啊、赌博啊,这些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这个要把持得住。所以年轻人一定要训练自己的定力。当然这个定力从哪里来?从不断熏习圣贤教诲所产生一种行为的规范,就好像儒家的礼,他时时会从这个《弟子规》、从「一日常规」去提醒自己,他就不可能做出逾越道德的事情。有了戒、有了礼,他才能慢慢形成一个定力。有了定力,就能用智慧处理事情。
还有再来,孔子讲的不只是年轻人,人都要戒一个傲慢。「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有这么高的才能,但是「使骄且吝」,骄傲、吝啬了,那这个人有再好的才华,也不可能能利益大众了。他伏不住这个习气,很可能到哪里都给人家添乱。因为他的傲慢会去压到人,这个人和就没有办法顾及,人和没有了,力量就聚不起来。他走到哪里人家都觉得矮他一截,都很难跟他相处了。
至于您刚刚讲到的「其恕乎」,这个是非常好的。恕,宽恕;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看恕有包容宽恕,恕有时时想着我这么做,我不希望人家这样对我,我也不应该这样去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深入,恕是如其心,这个就变成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人饥己饥,人溺己溺」,那他这个恕道就又提到更高的高度。就好像刚刚举的刘宽那个例子,他没有自己这个执着,他都是在每一刻当中是为对方着想。
来,冯学长。
冯学长:
蔡老师好,诸位学长好。
在老师今天早晨讲课的过程中,讲到学习内容是「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那我就想到我来马来西亚的前一周,我的外公刚刚往生,他的瑞相很好,而且是头顶热的,走的时候。从结果上看是让我们每一个家人都很欢喜,可是在整个过程中,其实都会有一些心念上的动摇。因为当时我们有一位长辈就说,不可以搭灵棚,也不可以带孝,这样的话会把亡者的情执勾起来,然后放不下。以前听有一位老师在讲的时候,就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只要用心像镜子,不起心不动念。可是我们所有的言行也是我们心的一个反衬。就想请问蔡老师,我们如何区分情执和这种所谓不起心不动念,区别在哪里?谢谢老师。
蔡老师:
我们刚刚冯同学讲到「情执」,就是执着嘛。执着怎么来的?还是有一个「我」嘛。比方说今天我们亲爱的人走了,然后我们一直哭,为谁哭?为他哭吗?他需要我们哭吗?是不是?这又是另外一个思考了。我们怎么做才能利益到亡者?这个时候你的整个心境就不一样了,因为没有「我」。「我」好伤心,所以我哭嘛。这个叫为自己哭。自己失去了,所以哭嘛。
但是以前的孝子不一样,你们不要学了以后,人家孝子在那里哭,你说,哭什么哭,情执!哇,那你就真的是搞不清楚状况了。你看不到那个孝子是什么,他哭什么?他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他是痛苦他没有再奉养父母的机会了,他是这种心境。跟我们那个情很重,然后他走了我们痛苦得要死,那个不一样的。所以自己的这个心态自己要看得很清楚。所以情执是你有控制的念头,你不让他走,你一定要怎么样。那个才是情执。
所以人,其实很难不情执。你跟这个人相处得很好,会不会慢慢产生一种执着?你看以前我在念初中的时候,女同学两、三个人好得真的是如胶似漆,连上厕所都要一起去。情执哦。可是很奇怪,突然有一天有一件事她们闹意见,从此以后就不讲话。所以她那个恨从哪里来的?从贪爱来的。就是爱得很紧了,然后突然不顺她意了,她的情绪就上来了。所以那个情执之后会有负作用。所以真正惜缘的人,不是去占有,真正惜缘的人,是时时想着:我怎么让对方更好。都是成就对方的心,没有占有、没有控制。
再来,还想一个问题。假如我不在了,我的另一半、我的孩子能不能很好的活着?那他这种爱就考虑得更远。因为人要明白一个客观的现象,就是生命有多长。诸位学长,人的生命有多长?现在的平均好像是七十几,七十七还是多少。所以有一次一位印度的大教育家问学生:生命有多长?有的人说七十、多少岁啊。这位教育家讲:生命在呼吸之间。这个是告诉我们,生命是无常的。面对无常不能消极,要更积极。就是假如今天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我应该珍惜今天给我的孩子什么?给我的妻子什么?或者给我的丈夫什么?人有这种心境,那每一天都不会空过,都尽心尽力去成就对方的德能,德行跟能力。
因为有位老师曾经就布置孩子写一篇,主题是「亲爱的妈妈」。结果有两个孩子,她们各自的母亲都不在了,但是两个人写出来的完全不一样。其中一个孩子就写到了:我的母亲非常的乐观,连我母亲得癌症的时候,她都是乐观的过她每一天。所以她定的题目是「微笑的母亲」。所以这个母亲走了,她留在孩子心中是乐观,面对这样的情况都能够进取的去经营她人生的态度。另一个孩子是写「梦中的母亲」。然后老师到她家去看的时候,那个孩子都已经念初中了,床上还一大堆洋娃娃。然后她母亲都走那么久了,她都还没有办法缓过来去生活。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第一个母亲她就不断的在提升孩子的心境跟她生活的能力。可是第二个孩子的母亲却让她深深的在生活当中依赖她,甚至在情感当中严重的依赖她,结果当无常来的时候,这个孩子回不过神来了。所以每一段缘是提升彼此的生命的智慧,而不是互相牵绊。
所以有一对夫妻非常恩爱,羡煞很多人。结果突然有一个意外,她的先生走了。没多久的时间,他的太太自杀死了。因为他的太太说:「我没有我先生,我一天都活不下去。」好,诸位学长,请问她太太自杀的原因是什么?谁让她的情执这么深?她的先生。她的先生爱不爱她?爱。可是你爱的时候,爱的方式不对了,可能造成对方的执着跟障碍。爱孩子要有智慧,爱另一半要有智慧,爱生命当中的人都要有智慧。所以叫「悲智双运」,慈悲跟智慧要同时提起来才行。
你看多少的父母爱他的孩子,结果把他的孩子宠坏了。他也不想这样。所以能够不断的互相成就,把分别、把执着慢慢放下,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互相提升的善缘,不是造成情执。当然这个得要真的在生活当中时时观照自己的心,也体恤到对方的心。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