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老师:
大家好!
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礼拜二跟礼拜四就重看一遍上一节课的带子,就是再听一遍。有什么问题,都礼拜一跟礼拜三再来讨论。好不好,再重看一遍。
因为一般来讲,一个半小时下来,能记得三四成算很厉害了,所以再听一遍应该还是会从上一节课的一些内容,可能还会说,「哦,上一节课没听到这个重点」,或者是体会没那么深。熏习还是会有帮助。我们现在原则上是一跟三第二节课我们讨论,然后交流、回答问题,二跟四我们就把刚刚的再看一遍。
我们来看一篇刚刚讲的故事,在《古文读本》六十三页。这个是在《说苑》里面讲的,我们刚刚才讲完,大家看一下原文。
孔子参观周朝的太庙,里面有欹器,「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之器。」就是在天子坐的右边放的一个器皿。我们从这里可以感觉得到,古代的这些领导者、天子,高位的人,他们都有一个战战兢兢的态度,生怕自己没有在道上,没有在正念上,都会希望大臣给他提意见。甚至于他的装饰品、他的用具都尽量能提醒他提起正念。《大学》里面讲,「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那个就是他每天洗脸用的盆子,他每天都看,就提醒自己不可以懈怠。那这个「右坐之器」,就时时天子常常看着它,提醒自己不可以傲慢,要谦退。所以孔子说到了,我听说,「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自满了,太满了,就要倾覆掉了。
所以孔子对这个傲慢,特别提醒我们这些学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这句话大家不熟悉?对,还没二十一次),「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有周公的才华,这些很好的才能,周公这个才华、才能已经算是达到很高了,但是他却骄傲而且「吝」,这个「吝」,就是知道的学问、智慧、经验不告诉别人。其实这个跟骄傲也很有关系了,就不希望人家比他好,不希望人家比他高,所以有什么好的东西、好的经验都不告诉人家。甚至于是看到人家摔倒了、失败了,还挺高兴的。「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就是人有骄傲了,又吝啬自己的经验去告诉别人,这个人一定,骄傲会去压到别人,甚至于会产生嫉妒,去障碍别人。
所以我们读《大学》那一篇,「若有一个臣」,这是肚量很大很谦退,很会欣赏别人的好。但是另外一面就是,「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家有才华了,嫉妒他破坏他,「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人家崇尚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他反而去破坏,让人家学不成,这样的人就会把整个团体给搅乱了。
这个骄傲,孔子讲这是非常严重的习性。所以要用人一定要用谦退的人。而谦退,他的存心就是给别人留余地。我们说礼让,忍让(今天我们也讲到脾气,这个要懂得忍),谦让。
人与人守礼,处处都恭敬别人,这叫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人懂得时时礼让,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而自己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忍让,能忍得住,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化解对立、化解冲突,能化掉了。而且能保持好彼此的关系,有这个很重要的好处。我们俗话常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有时候一个怒气忍不住了,得罪人了,就担心老半天了,甚至于是把彼此很宝贵的关系给毁掉了。我们看,很多兄弟姐妹就因为发了一场脾气,十年都不讲话。十年的老朋友,一个言语不谨慎,「三年交情,一语寒心,温情尽消」。这个都是必须忍得住脾气,脾气不好,那后果很难收拾。这几句话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可以感觉到后果很严重,就慢慢的谨慎度就起来了。
所以孔子也告诉我们,「忿思难」。人要发脾气的时候,要思考、观照,发出来很难收拾,很难弥补,很难挽回。考虑到后果,就更观照,不只是脾气不能发,稍微有点情绪就要懂得调伏它。凡事都要「禁于未发」,在还没有发展的时候就要懂得把这些习气给调掉,不要等到它已经很严重了,要压都压不下去了。
而谦让,谦虚的态度就是给别人留余地。当我们在炫耀自己的外在的种种条件成就的时候,就会让人家很难堪,很无地自容。谦让的人给别人留余地,慢慢的这个态度会成为替别人设想的人。你常常给人留余地就会设身处地了。替人设想的人。
所以礼让、忍让、谦让,这个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非常重要的修养。
所以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欹,油漆的「漆」这个念法,「中则正,有之乎?」这个守庙的人说,「对曰:然。」
大家一起念一遍好了,怎么都是我在享受这个古文的乐趣,你们都没,对不起对不起。来,我们接下来下文把它读完。
预备起:
「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挹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
好,谢谢。我们看,孔子抓住这个机会点,来,赶紧拿水来,试试看。现场做,大家一定都记住,不会忘记。果不其然,满而覆,中而正,虚而欹。「孔子喟然叹曰」,就叹了一口气说,哎呀!这个字(呜)念「乌」,因为它是语气词。哎呀,哪有自满而不倾覆的呢,不失败的呢?
子路马上说:那有没有可以持满的方法呢?孔子说:你假如能一直保持这个持满的状态,那得要不断的能够调伏傲慢,能够谦退,损,自损。子路说:那怎么损呢?孔子就讲了这一段话。所以,因为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就懂得谦退,就不会「损而不极」,「极」就是太满了,太过了,太自大了,就不至于会这样了。所以能够守住这个道理的,是要德行很高的人才能达得到。所以六十四卦里面告诉我们,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谦卦了。
「易曰:不损而益之」,不懂得谦退,不懂得自损,反而还要,「益」就是说还要继续增加,还要继续张扬的话,那就会损了,「故损」。「自损而终」,自己都懂得惭愧,自己懂得自我卑退,终身都保持这个谦退的态度。这个「自损而终」就是他能够坚持一生都是这个态度,这个人会得大利益。所以「满招损,谦受益」,《书经》这句话就跟《易经》里面的这个义理完全相应了。
好,这个是刚刚跟大家讲到的一段。我们这几天刚好讲的都是怎么样调伏贪、瞋、痴、慢的功夫。这一本手册大家带了没有?没有这一本?怎么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没有是吧?没有这一本?对,《延寿药言》。哦,封面不同,对不起对不起。所以你看,凡事出现状况,一定是自己不对,绝对是这样。那一本橘色的,《延寿药言》,大家有在身上吗?在柜子里是吧。好,我们先看一下。没关系,我们明天讲完的时候再来翻这一本。
这个贪里面,这一本《德育古鉴》有几个贪财最后是什么结果的。我给大家看一下,一百九十页,这个故事刚好有跟大家讲过。「定远狄令」,定远这个地方的狄县令,「有富翁死,而其妻掌家,所遗数万金,叔欲之」,这个叔就是他的弟弟,小叔,想要抢夺。不给他,他就去找这个县太爷,这个狄令。「使人密嘱曰」,秘密告诉他,你帮我跟她要钱,吞了她的财产,吞了下来我跟你分一半,「追得若干,愿与中分」。狄县令立刻拘拿了他的嫂子,然后「严刑考讯,悉追出之」。结果,「狄果得其半焉。其妇积恨而死。后狄罢归」,他回到家乡去了,「一日昼寝」,刚好白天睡觉的时候,忽然见到那个死掉的妇人「持一小团鱼」,挂在他的床上,「倏然不见」,就不见了。没有多久,他就遍身长疽,「疽」就是恶疮,开始长了。那个疽的形状,就跟她提来的团鱼差不多。然后用手「按之」,「头足俱动」。
告诉大家,这种事,古代有,今代也有。古代有一个公案,汉朝晁错七国之乱,大家听过没有?好,你是中国人吗?汉朝开始的时候,文景之治。但是文景那个时候还有一个七国之乱,结果晁错就是建议把这些诸侯的权利慢慢削弱掉,让中央有集权。结果要削的时候,这七国就作乱,打起来了。然后,因为建议把七国的权力削掉的是晁错建议的,而且晁错好像是皇帝的老师。结果另外那个袁盎就说了,「是晁错建议的,诸侯打过来了,把晁错杀了他们就不打了。」就真的把晁错这个大臣给杀了。七国打不打?打啦,「醉翁之意不在酒」。人那个贪心起来的时候,就很难制止了,结果晁错就被杀了。是袁盎建议的,所以晁错为了报袁盎这个仇,足足跟了他十辈子。跟到了唐朝,袁盎做了悟达国师。这个在历史当中都可以考据得出来的。
你看人那个怨气,冤家宜解不宜结啊!结了怨,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人做事,不要做到让人家恨得牙痒痒的,那个都是损德的时候了。结果追了十世,刚好因为袁盎都是读书人,后来又有修行,旁边都有护法保护,十辈子他都报不了仇。
到了唐朝,袁盎做了国师,更报不了仇。刚好有一天,皇帝很赞叹这个国师,就送了他一个檀香做的宝座。结果悟达国师一坐上去,哎呀,挺舒服的,挺不简单的。他觉得他是国师,皇帝又这么尊敬他,傲慢就起来了。结果傲慢起来,旁边护法就不见了,走了,「哎呀,这个人没有道心」,就走了。一走了,晁错的冤魂就附在袁盎的脚上,这个在历史当中叫「人面疮」,就是那个疮长得像一个人的头,然后就痛得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在地上打滚,后来就差不多快死了。
刚好他想起当初他在大西北那个地方,曾经有一个老人病得很严重,全身溃烂。这悟达国师不简单,用嘴巴去吸他的脓,把他治疗好。结果这个老人就跟他讲了,你以后假如有遇到什么劫难,到这个地方来找我。诸位学长,你们有没有遇过全身溃烂的老人?没有。可能就是高人要来考试,看我们的慈悲心够不够。结果后来他去找这个老人。这个老人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叫迦诺迦尊者。他已经看到他以后会遇到这个劫难,所以他来找他,就跟他讲,「你十世以前在汉朝」,那时候是唐朝,「在汉朝,你就是袁盎,你杀了晁错,他这个冤魂追了十世过来了。」后来迦诺迦尊者给他们晓以大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冤家宜解,不宜再结冤仇了。当然迦诺迦尊者有德行,就感化了晁错的冤魂。所以这个典故在佛门编成了一本忏仪,叫做「慈悲三昧水忏」,就是记载了这个公案,迦诺迦尊者怎么劝化晁错跟袁盎的这个冤结,把它化掉了。
所以长得像人面的洞是有,不只唐朝,台湾我亲自就看到了一个女子,她脸上长了一个瘤,那个瘤就是一个人的样子。这一位女士叫做江翠裳小姐。这位女士二十几岁就长了这个人面疮,而且她长在这个地方,那个瘤的大小比她的头还大。我那里有照片,你们要不要看?结果她有一天做梦,就梦到有一个老太太,「妳还我儿子的命来,还我儿子的命来。」她说,「我这么年轻,我又没有害过人家的命。」她话才说到这里,就回到清朝的样子。就是她跟一个男子谈感情,后来她拒绝了那个男子,那个男子想不开自杀了。所以那个老太太就「还我儿子的命,还我儿子的命」。所以有时候人生说,这么年轻怎么会患这么严重的病,想都想不明白。所以人不能跟人结怨。这个是台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在网络当中,在西方也看到,我那里也有照片,再给大家看一下。西方人,真的就一个脸就长在他的脸上。
好,所以这个是刚好跟大家提到,这里「遍身生疽,如团鱼状。以手按之,头足俱动,痛彻骨髓。昼夜号呼,踰年而死」,隔一年就死了。他的「五子七孙,皆生此疽,相继而亡。止一孙仅免」,而「无立锥之地矣」。
所以《易经》告诉我们「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你自己死了之后,连家里的人都要来还这个债,殃及家人跟子孙。
我们看一百九十一页,这里另外一个例子。绍兴府一个布政使,官也不小了。「巧于贪饕」,就是贪污。「积财至数十万,及败官归」,可能被免职了,回来了。但是贪了很多钱,「买良田千顷,富甲一郡」,在那一个郡是最富有的。
「其祖父屡见梦」,你看祖先跟我们真的是一体的,都来提醒我们了。说到:你赶紧要改过了,不然要派人来收拾你了,你这个罪业太严重了,「冥谴将及」,派谴阎罗王这边的将士要过来了。他都不相信,「弗信」。
「有一子一孙,纵欲嫖赌,殀死」。「布政公」,这个布政使「寻染瘫痪」,就半身不遂了。然后,子孙都死了。「子媳孙妇」,又不守妇节,「颇着丑声」。而所有的亲戚「利其有者」,就是有利可图了,然后就「趋之若鹜」,靠近他,然后夺取他的钱财。因为他瘫痪了,只能默默的看着这些事情的发生,这个是痛不欲生了。身体痛苦,而且这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掠夺他的财产。
所以「垂死」,就是快要死的时候,「家已罄矣」,这个「罄」就是空掉了,完全就败光了。「临危」,临终以前,忽然「张目大呼曰」,我们有一句成语叫做回光返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说到,「官至布政不小,田至十万不少,我手中置,我手中了。」挺厉害的,还有押韵。说完就死了。
我们从这里看到「横取人财」,这个果报这么惨。那不是把钱还回去而已,断子绝孙的果报。所以人对钱财一定不能起贪念。
好,我们接着来探讨几个问题。
问:第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学好文言文?
答:先背五十篇。熟能生巧,熟悉了就好。而且要抱着感恩心去学,还有要抱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你们配合一下嘛,大家有没有感觉,我要念这句话以前,那一句经文就好像一道光照到我们这个空间来了吗?感觉到没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所以告诉大家,能把文言文、能把学问学好,不是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的人。这真的不是假的。聪明的人很少有大成就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少年得志大不幸」。
清朝当官做学问首屈一指的,曾国藩先生。曾国藩先生年轻的时候读书,他在背一篇文章,背呀背呀背呀,结果刚好那一天他们家来了个小偷,躲在梁上等他去睡觉。结果他因为背那篇文章,背不下来,他就一直背一直背,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都到深夜了。那个小偷真的受不了了,就跳下来,把那篇文章背了一次给他听,「像你这么笨的,不要读书了!」就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家看,曾国藩先生素质不高,连小偷都比他高,可是人家为什么最后这么有成就,没别的,恒心。所以你看,曾国藩先生说,凡事,养生跟求学问,都是这个「恒」,有恒心,就能办到。他很有恒心,每天散步三千步。
而且孔子的弟子当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曾子,孔子说他是「参也鲁」,曾子的素质算是比较鲁钝,不是那个很聪慧的,可是曾子是宗圣,得孔子的心法,传下来了。所以有高成就不一定要聪明,大家不要罣碍。只要有「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的决心跟恒心,一定会有成就。
问:对正体字不太熟悉的我们,又该如何下手,才可以确实体会文字其中的含义?
答:我们先读这些我们挑出来的跟五伦八德相应的文章,我们也从文章当中体会这些义理,提升自己的道德。至于文字的含义,您假如要研究文字,那就要深入《说文解字》。大家不要担心,我们现在最重要是贯通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是现在劝老百姓最重要的学问。现在不是赶紧去讲《说文解字》的时候,不要着急。而大陆有专门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有一位学问很好的,彭教授,他这个东西快出来了,他讲《说文解字》讲得很好。到时候大家要学,别操心。大家「礼运大同篇」背完了没有?不错不错。我是第一次不敢派太多,怕打击大家的信心,特别挑短的。
好,下一个问题。
问:通过几天学习,又听了刘芳老师的分享,觉得自己的差距愈来愈大,不知不觉就上火了,信心又不足了,这是为什么?怎么办?
答:问得好。为什么?太着急了。然后对自己信心还是不够。所以罚你把「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念五十遍,要把这句话念在心上。
「有颜回者好学」,而颜回好学当中有一个态度非常可贵,就是坚信自己有明德、有本善,他不怀疑孔夫子给他讲的这个真相。所以颜夫子有一句名言,叫「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个是颜夫子强调的,后来孟子也有讲。所以告诉大家,孔子不会骗人,孟子不会骗人,要对自己有信心。然后只想着如何克服、如何做到,绝不想自己做不到。这个信念我们要时时能提得起来。
明白差距是好事,就知道怎么努力嘛。不要明白差距反而上火了,就不好了。所以人要理智,要转到正念上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而且体会到,比方听我们刘芳老师讲的,就要效法她的柔顺,效法她的礼敬,效法她的善巧方便这些心境,效法她时时欣赏、感激家人的好。这个都是马上可以转变自己来效法的。所以我们也时时提醒「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下一个问题。
问:请问在这里学习回家之后,我可能不能走上台讲课,可能得做外围护持,我又很喜欢读《大学》、《论语》、古文,请问我是回去继续做好护持工作,可不可以多看一些古文?可是有人说,这样学习会太杂了,请老师给予一些意见。
答:大家给他一些意见吧。大家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好学是好事。而我们其实不管做讲学或者行政工作,精进一定要保持。真的,依我们现在的这个状态,你不读经不听经,就打妄想,就退了。所以保持精进学习,不懈怠。一有时间就听经,一有时间就看书。当然,假如是听经,最好还是一段时间专注听一套经。这个时间就听《弟子规》,这个时间就听《了凡四训》。专注听,「专」才比较会有新的体悟。因为我们学得很多,人的那个惯性又起来了,就又变成学知识了。
诸位学长我们冷静一下,我们十几年,从幼儿园读到大学,记了这么多的书跟句子,请问大家,哪一句利益了你的人生,时时提醒鞭策我们?大家有没有?哪一句?真的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位高学长,请受小弟一拜,连读书的时候就记这一句了。我只记了一句,「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那个是在写作文的时候才写上去的。到底这句话对我人生有什么启示?没有。所以我们是学儒,不是儒学,不是搞学术研究,不是记一大堆知识。是让每一句教诲都能融入我们的心灵,叫消归自性,就跟我们的心灵融成一体。用这样的心境去学,学一句都有很大的受用。
所以您喜欢看这些古文,看着看着也要消归自性。您读着「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读着读着私心要放下。「选贤与能」,时时为团体发掘人才。「讲信修睦」,我有没有在生活当中工作落实。所以我们读书,确实是每一句要读到心里面去,拳拳服膺在心上,这样就好。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学习得不得力,应该要问自己。我这么学了觉得心乱了,那就要调整,不要一下学得太多太杂。专一点,会比较容易吸收跟提升自己的境界。
下一个问题。
问:请教,我们不贪财、色、名、食、睡,欲望减少,清净心现前,智能增长。可是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又沾染上了,学习当中不进则退而不自知。请问老师,如何察觉不知不觉?
答:好,来诸位学长,怎么让自己在一切境界当中不会不知不觉染上这些习气?用什么方法能够不沾染?或者能发觉,哎呀,染上了,赶快拍一拍。
「吾日三省吾身」,很好,还有没有?
早晚读《弟子规》一遍。早上提醒自己,晚上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过失,有没有沾染。
再来,善友为依很重要,依众靠众。有时候我们察觉不到自己沾染了,或者自己的习气,那好朋友,旁观者清,他容易看到,可以提醒我们。当然,我们得先有「闻誉恐,闻过欣」的心态,人家就很愿意提醒我们。
再来,很重要一点,就是平常心就清净,就不容易染,警觉性高。所以我们还是强调平时如战时。境界还没来,心就要保持清净,不要有太多的妄想、杂念。平常还是多念「明明德」,保持正念,时时不要再让这些妄想杂念上来。就像湖水很平静,一起什么小波浪,马上就察觉。
问:格言上说,「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轻浮,又何以学稳重?不知道急躁,又何以学缓慢?今天老师也说,「高而能下,满而能虚」,请问我们如何时时刻刻保持这样的心而不偏?如何正确和有效的观自己的心?
答:其实很重要的,还是要常常保持时时都观照着自己这一颗心,「善观己心」。而人的这个觉照的能力、警觉性,它也是慢慢提升的。我们多读经、多熏习,可能听了五遍、听了十遍之后,真正就完全记在心上,不会再忘记了。所以,其实还是得要下功夫,还是得要老实,依教奉行,去熏、去学。我们谨防一个急于马上看到效果,急于求成这个心态要调伏,要很有耐性来熏习提升。一想赶快赶快,就快不了,赶快赶快,就上火了。所以老实很重要,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警觉性就会上来了。
好。那怎么叫「熏」呢?每天一定要听经,不能断。而且每一次听的时候,要十分恭敬。就像师长到我们面前来,这样子我们听的话,听一句就能领受一句。印象愈深,观照力就愈强。好,这个是每天保持熏习不断。
再来,在做事的当下也提醒自己,「我有没有恭敬,我有没有设身处地为人想,我有没有符合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心境。做的时候,同时又在观照自己。你说仁义礼智信,到底找哪一个?是吧?挺累的。那就抓一个「仁」,「我能不能时时都是为人想?」这个又是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段时间就找一门入,就找一句教诲,把它做到彻底,觉得做得可以了,再换下一个经句。不然有时候我们要观照,遇到境界了,哎哟,这个时候要想哪一句?想不起来了。好,当然这个当下你不能说,「等我一下,我找一句再来跟你讲话。」
好,这个一门入,建议大家,《弟子规》哪一句我最难做到,就从那一门先入,这一段时间就是对治这一句。比方说,我们对人恭敬提不起来,那就提醒自己时时保持恭敬心。对人恭敬,对一切事物都恭敬。一段时间之后,这个恭敬的态度就能保持得好。一不恭敬了,马上就警觉到。这个方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我有一阵子就是提醒自己要定,不能急。然后那段时间就一直观照,走路也观照,吃饭也观照,说话也观照,有没有急起来了?一段时间之后,一要急了,马上警觉性就起来了,就把它开始调了。
好,今天跟大家谈的,面对这个瞋、痴、慢,怎么去调伏,怎么去对治,也请大家把你印象比较深的哪一句跟大家分享一下。周学长。
忍住脾气的方法,哪个方法?
周学长:
那个观忍。还是很难调伏这个脾气,然后就找朋友和家人就开始念:发生了什么事情,可能是我前世欠他的。可是还是要找好几个人念,然后才会觉得比较平息。
蔡老师:
还是会找人讲一讲是吧?好,那你要找的人也要功夫比较够的,不然妳给他讲一讲,变他有脾气了,要找对人。他能够同时还提醒妳,把妳的正念再提醒起来。不然我们把一些委屈讲一讲,结果听的人统统火冒三丈,那家里的事就愈来愈大了。好,苏学长。
苏学长:
谢谢老师。刚才还在想是不是会喊到我。我是属牛的,消化比较慢,老师讲的这些课程得慢慢的消化,一时还想不起来。我一直看这个幕布,这几天都在思考幕布上「1」是什么意思。我在想,是不是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老师就是教给我们要一门学习「诚敬谦和」。我这几天就是在琢磨观照这「诚敬谦和」四个字。
蔡老师:
苏学长讲得好,大家可以从「诚敬谦和」这一门入。谢谢。这个「1」是马来西亚的国策,「1」的意思就one Malaysia(一个马来西亚)。「1」的意思就是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融成一体。因为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所以它这个「1」是不分彼此。「1」的意思叫不分别、不执着,都是一体的。它是这个意思。
我们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我抽到了六十五号,黄学长。
黄学长:
老师好,刚好有一个问题,您讲到「慢」的地方,怎么样伏住傲慢。然后说我们给人建议,要置身其中,要自己为当局者。后面又说了一句话,做事要为旁观者,建议要为当局者。我对前面这个做事要为旁观者有点不理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蔡老师:
就是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很够保持一个冷静,不要陷在事情里面,这样才能客观的去处理事情。因为我们有时候,一在那个工作里面,就不能很冷静、很客观。就是说,因为人一做事往往就陷在事情里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但是你在当局的时候,如何保持很冷静很客观?那心态上就好像旁观者,你就不容易陷在里面,在那些人事纠葛里面跳不出来。
黄学长:
是不是指的要跳出这件事外看事?站得更高。
蔡老师:
对,站得更高。这个「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因为你陷在事情里面,可能我们的执着,贪瞋痴慢都会起来。
黄学长:
谢谢老师。
蔡老师:
不谢。好,游学长。
游学长:
老师好。正如前面的学长所讲的发脾气这件事,假如是我,我会跑出去兜个圈子,买点喜欢的东西吃,回到家里我就没事了。
蔡老师:
这个叫「忘忍」,忘了,不放在心上就没事了。
游学长:
要不然会暴炸,会得心脏病,所以还是跑出去比较好。
蔡老师:
对对对,你忍不住,脾气起来会得心脏病,然后把它忍在心里会得癌症。这个方法就是「忘忍」,把它转移了就没事了。谢谢游学长。不过买的东西要是健康食品,最好是胚芽饼。
我们最后总结一下,会生气,人会瞋恨,刚刚我这个「瞋」写错了。「瞋」不是口字旁,是目字旁。大家一想,目字旁什么意境啊?生气的时候眼睛都瞪得很大,都快要暴出来那种感觉。
我们刚刚说不顺己意会生气,我们现在改过都从根源上去改,那就不要要求别人要顺自己的意思了。
再来,还有哪一些会生气?好面子。这个叫恼羞成怒。好面子。
还有没有?被误会或者被侮辱就生气了。
身体不好,那这个要体恤,身体不好容易动火气。假如因为这样而生气,我们也就包容他了。那自己不要犯这些错。
然后练修养什么时候练?就在这些时候练。是吧?在这些境界当中我们都能不动气。人家侮辱我们,我们不生气;误会我们,我们不生气。为什么?误会是一时的嘛。「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日久见人心」嘛,干嘛急着一时间要去解释,或者去生气呢?人家误会,我们愈生气愈解不开,如作茧自缚了。「闻谤而不怒」,人家侮辱你了,你都不生气,那个毁谤就如「举火焚空」,它烧完了就没了。而且人家毁谤你,你都不解释,能忍得下来,事情过后,知道的人都佩服你。有时候我们一闻谤,生气了,还要解释,还要去找很多人来认同自己,搞得团体分党分派去了。就没事找事,就为了个面子,就为了自己对,把事情搞得很复杂了。
还有没有什么原因生气的?被欺骗了。是,这个都很容易生气的。好,「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转过来没有?还生不生气?不生气了?好,懂得过日子的人就是这样。
来,还有没有生气的原因?这一些都能不动气,那你遇到任何境界就不会被它转了。这都是我们要下功夫的地方。
大家现在确确实实学了之后还没做到,都不轻易讲话。是不?「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我可以理解大家的这个心境。好,请受小弟一拜。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