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2024-10-04 08:49 居士人物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老师:

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

陈学长:

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时怀孕四个月就可以感觉,孩子在肚子里面动,当时就觉得生命很奥妙,我们的身体里面还会有另外一个生命。那时候就觉得,那种感动和喜悦,我根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而当要临产的时候,我是剖腹产子,当医生把孩子拿出来那一剎那,虽然没有痛,因为打了麻针,可是可以感觉,孩子是从自己的肚子里面出来的。那一剎那,也是真的很令我感动。孩子一出来,然后听到孩子的哭声,我的眼泪和丈夫的眼泪就情不自禁的不停的流了出来。护士小姐很紧张,以为我很痛,我跟她说,不是。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丈夫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一剎那听到孩子的声音,我们同时都跟着孩子的哭声流了眼泪。我想,这个是每位有生过孩子的女性同胞有同样的感觉。

再来,就是今天老师说的「男有分,女有归」,其实这句话真的让我受益很大。因为之前不懂,把「夫妇有别」颠倒了,觉得女孩子出来也是可以跟男孩子一样平等:你可以赚多少钱,我也可以赚多少钱。可是其实不是这样的。在这几天的学习,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女人应该做回女人的本分,应该在家相夫教子。老师说,教好一个孩子,教好一个家,就是为天下服务。那天看了夫子的影片,解释的那个大同世界,我就觉得,应该就是这样子,然后我就期许自己说,回去要做一个真正的女人。谢谢。

蔡老师:

谢谢陈学长。刚刚谈到怀孕还有生产,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师长讲到的,父子有亲是很自然的天性的流露。

夫子也非常能体会到女子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所以在《孔子家语》里面,夫子有说到:「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这段话是在《孔子家语》,「大婚解第四」。《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夏商周这三代圣明的君王,都非常尊敬他的妻子和孩子,「妻子」是包含妻子和孩子。

而且我们要了解,都是天子带头,上行下效,代表夏商周对自己的妻子都非常尊重。为什么?「盖有道焉」,应该是很有道理。因为太太,我们看,「亲之主」,「亲」涵盖的是一个家庭,亲人,她是家庭主妇。大家有没有听过家庭主夫?所以家庭主妇是有来源的,孔子讲的。

大家去看,一个家没有女主人,很乱,男主人一年没回来,还挺安定的。整个家庭的生活、人心的安定,跟妻子、跟母亲有很大的关系,是家庭里重要的角色。而角色背后是因为她是家庭里付出很重要的责任,她在家庭里面的影响特别大。而因为她的这一份责任很重大,包含相夫教子,团结、安定整个家庭,所以丈夫时时都记住妻子对这个家的贡献,很自然的对妻子的恭敬油然而生。

我们看江本胜博士做的实验当中,结晶最美的是爱与感恩,这个就是人生的真谛。爱与感恩的心念,让水结晶得最漂亮,所以代表生命的意义在哪?懂得爱,懂得感恩。而这个感恩其实就是当我们在接受被人家爱护的时候,被人家照顾的时候,我们生起的是一份感激之心,这个心念是很美的,这个心念能成就生命的幸福。所以先生也是感激太太对一个家庭的恩德,互相感激,互相疼惜,就互相成就了。

而儿子,这个「亲」就是这个家族、祖宗的延续,「亲之后也」,所以把孩子养育好是父母的责任。所以这个「敬」是体认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对得起祖先,才对得起社会,体会到教育孩子的这一份使命跟重要性,这个「敬」是这样的态度。不是说你每天要去给儿子请安,对他很恭敬,不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再请下一位学长,王学长。

王学长:

老师、各位长辈、各位学长,大家好。今天老师所讲的课程在最后面「慎于始」的部分,有讲到关于孩子的教育,只要发现有错的时候,一开始就要特别谨慎,要把它指正出来,可以让他有所改进。这方面也让我学习到满多的,自己回去怎样跟自己的小孩子接触,补充自己不足、不对的地方,真正把自己的小孩导正对,走入比较正确的观念。谢谢老师。

蔡老师:

谢谢王学长。所以人生学习很重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把每一个角色扮演得好,都要通过深入伦理道德的这些教诲,我们才懂得怎么把我们的角色方方面面能够去尽心尽力。王学长。

王学长:

老师好。在您谈到父子这一段,谈第三个问题,谈到教育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两句话,「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在读书这一块,确实自己已经多年从学校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这么安静的去读过书。所以这半年来才真正感受到,在社会走了一段以后,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读书。

因为那天王老师在跟我们谈到,学习才能让人明理。所以通过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确实让自己感受到,人生有那么多的不足,人生还有那么多的事情,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这是读书的过程,这段时间非常喜悦,所以我一直在说,自己生活在天堂中,尤其是这段时间,这三个月来,自己生活在天堂中。

第二个就是谈到教子,「至要莫如教子」。以往确实自己不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知道孩子非常重,但是不知道该怎样教育,这也是自己一直以来四十多年比较痛苦的一件事情。结婚以后二十多年,孩子已经二十多岁了,总觉得孩子很重要,但是不知道怎么去教育,一直以来对这件事情很迷茫。因为我的女儿非常善良、非常纯真,我自己一直在想,多亏孩子可能前一辈子修得好,这么好的孩子,在这样的一个什么都不懂、很无知、很愚痴的母亲的培养下,竟然能够自己活得这么好,如果我们知道的话,真的孩子会走得更好一些。

所以在这一点每天自己都会反省自己,偶尔跟孩子打电话也会跟孩子道歉,觉得母亲做得很不好。所以最近一直在讲,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教育孩子,对我来说有非常大的启发。所以也非常感谢老师一直在提醒,一直在关注、一直在引导着我们,如何去做得更好一些。谢谢!

蔡老师:

谢谢王学长。我们为人父母跟老师,当我们觉得自己不足,能够很坦诚的跟孩子们反省、忏悔,这个是诚心的流露,一定可以感动孩子的心灵。反而我们有不妥当的地方都不去说,自己的心也很难非常的亮堂,因为「倘掩饰,增一辜」,反而好像会觉得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能够很直接,不能够很坦率。反而我们真正勇于去承认错误的时候,孩子不只不会看轻我们,反而会更尊重我们的这个态度。

因为我以前在小学的时候,有不妥当的地方,一个惯性还想解释,结果在那里解释个几句,看底下的学生好像愈听愈没反应,愈听愈听不下去,我也愈讲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反而当下自己承认错误,学生的眼睛反而更明亮,更尊重老师,更肯定老师能勇于面对自己的不妥当。所以,一个心境的转变,可能感来的是不同的家庭气氛。

当然也不能一直在说不对,承认之后要勇于改过,不然到时候我们就一而再再而三都在那里忏悔同样一件事情,那也会失去家人的信任,勇于改过还是很重要。张学长。

张学长:

老师及各位学长好。今天终于抽到我了。刚才蔡老师讲到,我们现在的人类快要走向灭亡的那条路上,如果我们还不醒悟过来的话,让我想到蔡老师第一堂课,讲到有一个叔叔看新版的地图,找台湾在哪里,我觉得好像很夸张。因为当时还没有接触传统文化之前,还没来到这里学习之前,我们马来西亚的报纸上一整个星期都在登一个主题,就是环保跟地球发生的大灾难的一些图片、舆论,大标题上贴着「世界毁灭的话,马来西亚还在吗?」可是我觉得这个感触很深,因为我们现在人社会的问题真的是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所以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学习传统文化,希望可以为往圣继绝学这条路上,能够走得更彻底一点,更了解、更圆满,尤其是跟世界各地的华人一起来学习,真的是感到非常的开心。而且大陆、台湾都有实际的例子,让我们能够更深切的感受,让我在走这条路上更加的无怨无悔。谢谢。

蔡老师:

谢谢张学长。张学长这一番话,我们也感觉到我们明年开同学会的时候应该会非常精彩,大家把这一年我们做的互相探讨、互相供养、互相激励,会让我们这份使命感有更好的共鸣。

台湾最近有一个片子,不知道台湾的学长们看过没有,叫「正负2度C」。其它地方的学长有没有看过「正负2度C」?这是台湾拍的一个公益片,在探讨现在环保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了,还在台湾的电视台播放,好像电影院也有放。

有一个假设,台湾去年是八八水灾,下得很猛,在几个小时之内,很多山区的村庄整个都被水冲掉,一个人都没有活,那个来得非常的突然。而那一场雨假如是下在台北,石门水库就崩掉了,那石门水库的水灌出来,整个大台北地区北部的很多地方都要淹掉了。这个都可能是明天要发生的事情。尤其像今年的整个温室效应所产生的气候异常,我们可能在马来西亚感觉不强烈,尤其我们这一个多月可能也不是很有感觉。但是事实上,现在南方几个省都是淹水,云南是旱灾,然后整个甘肃还下雪,下得挺厚的,新疆也都出现零度这样的低温。

当然这个是现象,但根源问题,因为我们有深入经典,知道人心才是关键,作善就能够扭转这个劣势,扭转这个厄运。但是人心又要靠教育、靠教化、靠以身作则来做。虽然情况比较危急,但是我们还得要稳住阵脚,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有时候愈急的事反而愈要冷静,愈要稳扎稳打。

我们也相信万类相感,天地跟我们的感应,我们诚心还是能够护佑身边的人。举一个例子,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大家知道吧?一九九九年,死伤也是比较严重,几千人死伤,它的震央在南投的集集。结果同样是在南投的水里,就在附近而已,刚好在震央旁边,忏云法师他们那个寺院,同样在南投震央附近的水里,他的寺院没事。这就证明,一个人有真修行,不遭难。明明就在震央旁边,居然他们没事。而且是那个水里一带,基本上没有什么损伤。

大家要了解,一个有真修行的人,那个地方真的不遭难,不可思议。但是其实还是有道理可循,为什么?因为这一位修行的人,他在当地待了几十年,德高望重,当地的人常常上去:老人家给我开示开示吧,给我教诲教诲吧。他长期在那里劝导这一方的人向善,当然那里的人心转变得就大,转变大了,他就不在这个灾难之中。

在德育故事里面也告诉我们,孝,德,真的可以避开百灾。比方说,在《二十四孝》里面,元朝的李忠,大家有印象吧?「李忠避震」,在元朝那个时候,整片一万多户全部都震倒了,地震到了李忠家分成两半,等走过他们家以后,又合成一起,就跳过他们家,他们家没有震倒。

诸位学长,地震来了,你们家会不会倒?现在得勘验勘验,要有信心,真干了,就能不倒。当然,这一个地区能接受圣贤的教诲,这个地区的人就有福气了。所以我们很多学长他们在自己的故乡、自己居住的地方,长期宣扬伦理道德,这个都是相当殊胜、功德无量的事情。好,这是跟大家讲到,有修行确实是那个地方不遭难。李学长。

李学长:

老师、各位学长,大家早上好。这么多天来的听课,我想,对我最深的一句就是「不自欺」。在我感受中,人生里面能够被人欺,但是如果被自己欺骗了,那是最可怜了。而且,被自己欺最不好感觉得到,觉悟得到。特别是如果我们没有接触到圣贤的教导,我想,往往自己被欺了也不知道,还会把这些怨加在别人身上。我想这是我人生里面最要注意的一点。所以,老祖宗的经典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是帮助了我怎么样去找出到底是人家骗了我,还是自己骗自己。我想这对我人生要修好的话,是非常重要。

今天老师所讲到的关于这些经典,时常都会有人把经典断章取义,或者是以它表面字句来做讲解。当我听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苏东坡的故事,也就是那牛粪的故事。很多时候,一句经典或者是某某人的一句话,我们以自己的心态去解,时常就会困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点也教导了我,在学习传统文化,在读诵老祖宗的经典的时候,时时要注意到的就是:我现在的德行比起以前老祖宗的德行,相差得太远了,所以很难感触得到他们所要带给我的经句里面的东西,往往都会以小人之心去分析,以自己习气的感受去分析那句经典,自己就被误导在里面了。谢谢。

蔡老师:

谢谢李学长。李学长刚刚这段话也提醒我们,要深入圣贤经典,首先要信。「信、解、行、证」,相信了,理解的部分赶快去落实;落实了,我们的心境一提升,解得就更深,本来不能理解的,后来也会理解。还不能理解的,绝不可以错解,不可以依自己的意思去批判或者曲解,就不好了。不能理解的,可以放下或者去请教、探讨,但是绝对不要误解。因为没有相信圣贤,就很难再去深入他们的教诲。

「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成就道德、学问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为什么孟子能学有所成?因为他对孔子没有丝毫的怀疑,百分之百的信任。所以这一份信任,至诚感通,孔子已经不在世了,他跟着孔子的教诲,也能够契入这么高的境界。所以孟子是我们很好的榜样,诚心可以超越时空。

而信任很重要,但是信任也不能没有判断力。因为我们在这个时代很特殊,在五千年来代代都有读书人、圣贤人在承传整个民族的文化,可是我们这两三代人忽略了文化的承传,甚至于还有一个风气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所以我们自己都是缺乏根基的一代。第一个,我们不能觉得,自己能讲几堂课了,自己就是老师了,这个要冷静。

我们去尊重一个人,是他把《弟子规》介绍给我,是他把传统文化介绍给我,我们感激他是对的,可是也不能不理智的,也不能很感情用事的说,是他介绍传统文化给我的,他所讲的都是对的,这个就是感情作用了。「依法不依人」,感激他不是听他的话,感激他是你学得愈好,就是报答他的恩德,这个要很冷静去应对。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是特殊状况,而且每一个人的考验都还在前面。

好,诸位学长,我们谁能八风吹不动?刚刚哪一位学长?高学长,好,高学长非常不简单,他示现给我们看,他已经动了。他的用意,大家要了解他的苦心,是吧。谢谢。当我们觉得我们不动的时候,已经动了,是不?真正不动的人就像印光大师,「常惭愧僧」;就像弘一大师,晚年世间人觉得他有最高的成就,不管是在佛法的修学还是世间才艺方方面面,在近代很少人像大师这么样有名望,可是老人家老的时候说的,「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愈学愈察自己不足,愈做愈觉得做得不够,愈做愈觉得这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事啊!有这样的心态,那这些名闻利养、八风根本就不可能上他的身。因为说实在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性,被恭维几天,真的就飘起来了。所以刚刚我们李学长讲的说不自欺,学贵自知。

其实我们现在很冷静来看,在人群当中,有三个角色是非常尊贵的,君、亲、师。领导者他照顾这么多人的家庭、生活、生计,底下的人恭敬他;亲,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顾孩子、成就孩子;在学校当老师,全心全意成就学生。这三个角色对于整个家庭、社会的安定,非常非常的重要。好,三个角色这么样的尊贵,但我们很冷静的来看,我们能给员工、给孩子、给学生好的影响吗?名符其实,我们所做出来的要跟这个名的责任相符合。

所以我们佩服古圣先王,在《论语》里面「尧曰第二十」,开头就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一句有跟大家写过了吧?「朕躬有罪,无以万方」,自己的错误绝不推给别人;但是老百姓有任何状况,天子他反省:是我没有教育好大家。这是一个领导者的胸襟,遇事情我们能够扛起责任。

再来,我们得感受得到,教育,人与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什么时候在影响员工?什么时候在影响孩子?一切时、一切处。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比方说你的孩子或者你的下属跟你讲,「上一次你跟我讲哪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其实他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还搞不清楚哪一句。结果等他讲出来那一句的时候,请问我们有没有印象?有时候有,有时候真的没有。那就是我们什么时候在影响他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当我们处事的时候,只要有习气现前,就会给对方不好的影响。而且,他假如很信任你,连你习气现前他还觉得是对的,因为他信任你。所以假如我们发脾气了,他还会说,「哦,那是要示现给我们看的」,真是这样。然后当事人自己发脾气还不承认,还说「对,我就是示现给你们看的」,那就乱成一团了,全部都不依经典了。谁受害?全部都愚痴了。那你说这个下属有没有责任?有啦,「亲有过,谏使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你不能愚忠啊!

所以当领导、当老师、当父母,假如体会到我们随时都在影响孩子,我得要赶紧有智慧,赶紧提升,那个勇猛精进努力就可以提得起来。

这个君、亲、师的角色,在这个时代,事实上我们扮演这三个角色,也都还在学习的过程。不是说我们今天当领导了,我们什么德行都具备了,这不可能的。所以既然都还没有具备,又得要做这三个角色,怎么办?那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在道中,「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没有这种谨慎态度,没有不随顺自己习气处世待人的。为什么?我们总得先进入圣贤人这个模子,三年、五年根基扎下去了,真的可以达到「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可是它前面是要先守这个礼,守这个讲话做事的原理原则。所以师长才一直强调扎根,你要把根基扎好啊!

什么是根基扎好了?就是随时随地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依照三个根的经典来做事,这个才是根基扎好。依据《弟子规》,依据《太上感应篇》,依据《十善业道经》,依据西方讲的「十诫」来处世待人。遇到事情还随顺贪瞋痴慢,那都根基还不牢。

所以第一个我们要很警觉,时时观心,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有没有跟道相应。再来,就是要很能接受下属、接受学生、接受身边人提的意见。旁观者清,我们得有接受劝谏的雅量。不然都不接受劝谏,那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都是对的,就麻烦了。

历代能保住他一生的功业的,都是能接受劝谏的人。像唐太宗先生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唐太宗福报也大,他身边有好太太,有好大臣。像他这么有胸怀跟修养的人,唐太宗书也读得很多,都得要这样提醒了,那更何况是我们。

所以,今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属、我们的学生给我们提不同的意见,那是太好的互动了。提起来了,刚好我们的想法是错的,那感激他!为什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很可能他提的是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再把其它的角度跟他一起探讨,那不就彼此看事情更宽广、更深入吗?好事啊!很可能他提的是不对的,那不就是一个好机会,引导他那些思维不妥当的地方。

所以能够常常让底下的人把意见反馈过来,让同参之间都能够提意见反馈过来,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是好事啊。不能我们在上位的,就觉得都应该听我的,人家提不同意见,还没了解提的这些角度,心里就已经先不高兴了,那就很麻烦了,这就瞋恚心做主了,傲慢心、名闻利养心做主了。之前我们跟大家提一个故事,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唱歌不是唱着,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所有人都听他的话,记不记得?大家回去之后,每个人都买个古琴,以后领导讲这样的话,「冲啊」,呵呵,这个不是学样子,抓到那个精神就对了。

我们请下一位学长,徐学长。

徐学长:

老师好。对老师上堂课讲的「恩威并济」,学生有所感触。那个时候,教导女儿的时候,就是用「威」字,用一般的威胁的方法教她们。我觉得很不对。谢谢。

蔡老师:

那女儿怕不怕你?

徐学长:

有点怕。

蔡老师:

好,所以凡事掌握一个度,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谢谢。欧阳学长。

欧阳学长:

蔡老师、各位学长,上午好。我这段时间对老师的讲课感受比较深的是「和光同尘」这四个字。我所理解的和光同尘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大局观,另外一个是修身。「和光」从大局来讲,就是共同分享;「同尘」是包容。因为我想起蔡老师上课的时候所讲的,师父上人所讲的那四个点:国家与国家、政党与政党,还有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现在我们整个世界这么乱,从大局观来讲,都是不包容,各抒己见,说到底其实也是自私自利,都是为己着想。

因为我后面看到这四个,就想起一个故事,好像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他们家里的家属曾经写信给他们,就说一块地和邻居产生纠纷。然后邻居和邻居之间必须要有一个通道,他们都为了争那三尺地,后面因为我忘了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还是其它人,我忘了。(蔡老师补充:不是曾国藩也不是李鸿章,因为这个地方我去过。)他就说,退让三尺,退让一点又何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团体与团体之间关系的时候,就必须保持包容。而且,周恩来先生他曾经在处理国家关系的时候,他也有讲过「求同存异」,其实这也是和光同尘,这个就是大局观。

第二个是修身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反复的讲,遇见事情的时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我想到「和光同尘」其实也是一个原则,就是对待别人,遇见事情的时候,要随喜,大家要能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善心与善心相应,这是「和光」。「同尘」就是理解与包容别人的过失。因为人无完人,我就想到,其实我自己犯的错也挺多的,身边的一些好朋友还有我们的学长,他们都能够包容我。他们都能做到了,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所以我要更加包容,更加用宽广的心来包容这一切,不要产生对立,这个是「同尘」。

而且我后面又想到,老师也反复的讲,「悲智双运」,其实也是和光同尘。「和光」就是「智」;「同尘」就是「悲」。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细细一想就觉得奥妙无穷,无论是从修身还是从做事各个方面,就给了我很大的一些感悟。这是这段时间其中的一个感悟。谢谢。

蔡老师:

谢谢欧阳学长,谈得很好,让我们对「和光同尘」四个字的义理体会得更深刻了。欧阳学长在讲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两个字叫「忠恕」,「和光」是「忠」,「同尘」是「恕」。当然这个不是只有一个意思,其实这些义理都是相通的。包含「和光」,怎么样的心境,人与人才非常的和谐,这个就不是只有一个答案了,是不是?刚刚讲的,都能够去欣赏别人的善,随喜别人的善,这个是和光;包含都能无私去付出,这个也是和光。就是人善心流露的时候,都会给人家非常舒服、和谐的感受。而能够「同尘」的心境,刚刚我们欧阳学长也强调了,不要对立,要包容,要宽恕,这个讲得都非常贴切,很好。

刚刚讲到的那个是六尺巷,是在安徽桐城,大家都知道安徽有个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是清朝比较鼎盛的儒学的一个学派,叫桐城派。方苞是方东美教授的祖上,所以方东美教授有这么好的学问,他也是家道很好,那是方苞大儒的后代。所以整个桐城、庐江、舒城这三个地方就是桐城派。

刚刚提到那个故事,是有一个宰相叫张英,他的孩子可能大家比较熟悉,叫张廷玉。不认识?你们没看过「雍正王朝」,是吧?「雍正王朝」那个老臣最忠的就是张廷玉,就是他张家的后代。

结果就是他们的家人,因为隔壁的邻居建房子可能超过他们的地了,就很不高兴,产生争执,所以张家就赶紧快马加鞭传了一个家书,给在朝廷的张英。结果他收到以后就写了字回回来,一打开,「千里家书只为墙」,跑了几千里来的家书就为了墙的问题,「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你争什么?秦始皇争得天下了,十五年他的儿子就被杀掉了,他能争得什么?处世的态度就是:啊呀,何必这么争、这么计较呢?

结果接到信,以前的人都是有读书的,一看到这些教诲,马上提起正念,赶紧算了算了,就退了三尺。结果他一退三尺,隔壁的人就不争了,「你们是君子,我也不想做小人了」,他也让了三尺,所以就让出了这六尺巷。人跟人都是互相交感的,我们争,对方就争,我们让,对方就让。谁喜欢做小人啊!所以后来这一条巷子就叫「六尺巷」。

我们去了以后就在那里拍照作纪念,六尺巷,这个就是表法的。结果我发现一件事很有味道,就是当我们在那里拍照的时候,当地的居民、当地的老百姓都很有耐心的在那里等我们拍完,他都不疾不徐,就站在旁边,等我们拍完,他才走过去。我就感觉得到,这不只张英家的后代是让,那一个地方的人都以这件事情感到光荣,这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光荣、风气,所以影响了这一个地方的父老,他们都懂得让别人。

连我们进去的时候,那个摩托车在里面,六尺满宽的,摩托车看到有人来了就停下来,慢慢慢慢牵过去。那个整个风气不一样。所以一个有德行的人真的是教化一方。好,侯学长。

侯学长:

老师、各位学长好。其实我听了这两天的讲课,主要老师讲的「恩威并济」。因为以前带幼儿园,带孩子的时候,以自己的性格来带孩子,经常乱发脾气。自己高兴的时候就跟孩子打成一片;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对孩子发脾气。所以我的性格养成孩子得看着我今天心情好不好来做事情,特别的惭愧,在这里也算是一个忏悔。谢谢老师。

蔡老师:

我们侯学长也观察到,其实我们老师、长辈的态度都在影响孩子的人格。所以确实我们要加快脚步,深入老祖宗这些智慧、经验,让我们明白这种种的道理,期望自己都能有利于孩子。再来,冯学长。

冯学长:

尊敬的老师、诸位学长,大家好。在这一段时间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的印象很深,就是「敦伦尽分的心是无求的」。

因为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很惭愧,一直把敦伦尽分挂在嘴上,可是问自己的心,其实一直是有求。尤其在去年,在我身上会发生一种现象,以前不学的时候,好像做一些好事,不会去想。可是学了以后,比方说上车给老人让座,或者是去做一些好事,马上的念头就是:我又做了一件好事。

所以当时老师在讲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其实就在反省,这种无求的心态其实应该也是一种无我,而我当时尤其在去年出现的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贪求,而且还是一种傲慢。只是这种傲慢是在无形中滋长的,别人看不到,可是自己静下心来,就会意识到。谢谢老师,谢谢学长。

蔡老师:

谢谢冯学长。我们也要善于保护好自己这一颗清净心、这一颗善心。刚刚冯学长提到的情况,诸位学长我们自己怎么来对治这个情况?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用的方法。来,冯学长。

冯学长:

因为后来意识到这种现象以后,我当时的一个方法就是,念头起来的时候,第一种方法就是念一句佛号,阿弥陀佛。然后或者就是让它就起,我也不去理它,过一段时间它也就没有了。谢谢老师,谢谢学长。

蔡老师:

不去理它,它这个妄念不是真实的,慢慢就没有了。不过能转到正念上是更好。还有没有其它学长,怎么来对治这个,其实这个就是比较细微的名利心。李学长。

李学长:

会去想到我们今天能够做这一件好事,不是因为我能够做,而是很多方面的成就让我们能够做这件好事。

蔡老师:

所以有众缘和合而生,不是只有我们一个人的功劳。而且第一个,好事,应该做的。再来,要持续做下去,把事情做好,我们假如染了这些名闻利养心,以后就不能把事做好了。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得保持好这一颗清净的心、真诚的心、无求的心,不然到后面,这个心变了,就好像种子已经变质了,它长出来不会是好的果实了,有这种警觉、警惕。

在这个心境上,古文有一篇文章特别好,就是「介之推不言禄」。在第六页,这一篇文章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它主要的意思,你看「晋侯赏从亡者」,就是晋文公要赏赐陪伴他十九年流离失所逃亡的这一些功臣,而介之推是其中一个,他都没有谈到自己要封什么功,封什么俸禄,都没有。

而且您看他的心境,他说,「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就是晋献公有九个儿子,晋文公是其中一个,现在就只有你在了,只有晋文公在了。「惠、怀无亲,外内弃之」,这个是指他另外的兄弟当国君的时候没有做好,反而遭到人民甚至是其它国家的放弃。而「天未绝晋」,上天还是怜悯晋国,「必将有主」,必将有好的国君、君主出现。来主持晋朝的祭祀,「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其实就是期许,现在好好的祭祀晋朝的祖先就是文公你了。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这个「天」一来指上天的厚爱,再来其实就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代表晋朝它还有福报,所以才能够继续这样延续下去。而我们几个人,「二三子」就是指这些陪伴十九年的功臣,却觉得晋朝能够复兴起来就是我们几个人的力量,这种心态太不妥当了,扭曲事实的真相了。

其实我们讲到这里,就想到当时候零八年初,师长到庐江中心,第一句话就跟我们讲:传统文化能复兴,都是老祖宗保佑,这不是谁能够做得到的。也确确实实那是老祖宗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来学习、来提升。而且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犯了很多错误,上天不弃,老祖宗不弃,还给我们继续学习的机会。没有祖宗的福荫,事情很可能早就被我们给搞垮了。所以这一段话对我来讲也是很深的反思。

接着讲到,「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偷取人家的钱财就称为是强盗了,更何况是贪上天、贪众多因缘、众多人付出的功劳,而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所以这个「天」里面我们要感觉得到,包含他整个国家复兴,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的生命就为了要成就这一件事都牺牲掉了。所以不只不能居功,还要时时念着这种种的恩德,尽心尽力的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这个真的是正直之人。在大家都高高兴兴在那里希望能够得到俸禄的时候,介之推能够把这个直言讲出来。所以底下的人其实心态已经不妥当了,还觉得自己是尽了这份忠义,而领导者还顺着他们的心奖赏他们,这样是上下都已经不清楚、不明白了,互相蒙蔽了,「上下相蒙」,觉得这样是不妥当的,「难与处矣」。

这里有两个问题。

问:父亲是生父、养父,共三个姓,现跟着养父的姓。听了范公的事例后,想请问我们是否要用回原来的姓(生父那边的姓)?

答:都好,做法不是死的,存心最重要。因为范公那个时候,家族已经要没落了,所以不忍心自己家族没落,要回到自己的姓氏。而且说实在的,这也是他母亲的心愿。这都是流露范公的孝顺,养父母之志。而他的母亲也是在万不得已之下,他两岁的时候,带着孩子去嫁了,所以他也是顺着母亲的心愿来尽这一份孝道。

因为在江西的西递还是宏村,我们看到有一个姓氏,是唐太宗的后代。他逃难逃到那个地方,后来是那个地方的人家救了他们,结果他后来就改成那个姓氏,感激他们的救命之恩、再造之恩。

假如你是祖先,你的后代把你改了名,感谢他们的再造之恩,你能接受吗?这个问题这么难?能不能接受?能嘛,为什么?反正他族谱还是找到最上面,只是他这么一改,要让后面的人,世世代代子孙,绝对不要忘了这一户人家对我们的再造之恩。表法很好,因为他们的祖上一查就知道是唐太宗,那个族谱都写得清清楚楚。

所以随缘,但是那颗心很重要,那颗心才是教化后代最重要的关键!

而说实在的,假如你的祖宗不同意,他会告诉你的,你放心好了,这个都有灵知的,都有感应的。我们之前也是有朋友就把他的弟弟改了名,结果都养不好,后来好像什么因缘,祖先告诉他:怎么可以随便改名字?给我改回来。这个都有因缘的,大家不用紧张,真心去做就对了。假如祖先有意见,他会给你say hello的,会跟你好好沟通的。

问:娘家的祖宗牌位可否请到婆家来?和婆家的祖宗牌位放在一起供奉好吗?

答:妳的祖先说好就好,是吧?我相信,在世间祂们还是有祂们的感受,祂们假如还有感情的话,祂们还是希望自己同姓的人来祭祀祂。所以这个时候,反而您能够引导婆家那边的后代子孙都能够有孝敬祖先的心,都用好好的修行来回向给他的祖先,反而这个方法会更好。

当然,你把婆家的祖宗牌位都拿过来,也是一份诚心,也没有不好。只是更好的方式可能是引导他的后代都能够学习传统文化,「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问:再来,祭祀时应该如何祭?

答:「事死者,如事生」,祭祀很重要的就是精神。我们听说诸位学长到了马六甲去都非常的诚心,都到祖先的牌位前面去追思。所以诚心是最重要的,当然仪式庄严肃穆也很重要。这个如何祭,我们再请李越老师来讲「祭礼」的部分,我们依照经典的精神,再来怎么把经典用在当前的社会状况。

另外一个问题。

问:小朋友学《德育故事》,是老师讲效果好,还是小朋友看动画片,老师再引导好?

答:大家觉得怎么样好?都好,视状况而定。什么状况?第一个,孩子的吸收状况;第二个,老师的功力状况。这个都可以客观去看,怎么样好,怎么样做。

而不见得新的科技就比较好。大家想一想,上一代的人小时候都没看过电视,是不是?可是为什么他们对忠孝节义的故事记得这么深刻?那些老人家在给他们讲的时候,讲的那个神情、心境,真的就像古代人心境的流露。所以我们讲课的老师要真正是契入,是能够体悟得到这些德育故事背后圣贤人的心境,我们讲出来,娓娓道来,可以感动孩子。好,所以这两个方法都可以。

接下来还有讲到复讲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之后再来一起探讨,因为现在时间已经到了。谢谢大家!

更新于:1天前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