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传佛法达摩东渡慧远师聚僧东林

2024-11-05 08:21 禅宗系列 D 纠错

本书是撰写佛教禅宗各位祖师的传奇故事,着意反映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既溶汇了儒释道三家合流而成的文化形态,又注意体现了佛教独特的文化风格。全书共分二+九回,作者以志书史料为纲,广泛收集民间传说,内..

为天

第一回 传佛法达摩东渡慧远师聚僧东林一片绿色的树林,空气清馨,阳光从密集的树叶间隙间喷射在下面的草坪上,

将草坪打扮得花花绿绿,的确惹人喜爱。那千年的古树挺拔粗壮,一根根爱扯皮的

古籐沿着树干横爬,一直交缠到古树的枝枝桠桠。

晌午时分,一位身高八尺的少年来到林中,他手攀藤茎,像机灵的金丝猴一样,

敏捷地扒到树桠上俏然躺下,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他,就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王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

三太子正睡得又甜又香,突然一翻身,“朴嗵”一声,从树桠上摔了下来。他

慌忙起身活动一下手脚,整理一下衣服,便向林外的小路上走去。刚走几步,只见

面前有一和尚坐在路中间,三太子问道:“老师伯,这是什么地方?”和尚答道:

“你不必问了,我在这里等你呀!”三太子说:“你知道我是谁?等我干什么?”

和尚说:“你是三太子!对吗?”“我是三太子谁都知道,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和尚说:“你并不知道你!”三太子说:“你能知道我吗?”和尚说:“当然知道,

我不仅知道你现在,而且知道你的将来,”三太子说:“你说我现在怎样?”和尚

说:“必遇凶险,九死一生!”三太子说:“将来怎样呢?”“跟我一样,一坐九

年!”和尚肯定地回答。三太子说:“你不要对我胡言乱语,你是谁?”和尚答道

:“我就是你!”三太子正要再问,抬头一看,和尚不见了!他的心急剧地跳动,

自言自语地说:“这难道是真的吗?”正在踌躇之际,突然从林中窜出一群蒙面人,

个个手执钢刀将三太子团团围住,其中一人大喊“杀死他!杀死他!”三太子仗着

他一身好本领,左抵右挡,出手乌龙盘顶,扫腿四面生风,将几个蒙面汉撂倒在地,

他用脚尖挑起蒙面人的钢刀,握在手中拼命撕杀。只见刀光缠身,十分晓勇,这群

蒙面人近他不得。突然右边窜出一人猛刺一刀,刺中了三太子的左臂。他见自己受

伤,便无心恋战,飞身跃到树上,再一个筋斗翻身落在自己的黄膘马上,两腿一蹬,

冲出林中,突破了蒙面人的包围,飞驰在回宫的路上。

这时国王正在病危,两个王子守在床前忧伤,因为国王早已下旨传位给三太子,

继位之事满朝文武皆知。二太子说:“眼见父王快不行了,三弟怎么还不回来!”

大太子答道:“三太子永远也回不来了!”众人听了,皆大为吃惊。正在这时,三

太子冲进了宫中,他见父王奄奄一息,抱著父王哭喊着:“父王醒醒!父王醒醒!”

这时,一位般若多罗法师走进宫中,要求见国王。他来到床前,双手掌对准国王的

胸前,口念咒语,只见掌心射出一道紫色光环,射在国王身上,刹时,国王长哼一

声,苏醒过来了!众人大喜,无不感激法师,个个称赞法术无量。

为了感激般若多罗法师救命之恩,国王命三太子将一颗明珠送给法师表示感谢。

法师说:“世间何物为大?”三太子答:“法性最大!”法师说:“好!一切随缘

吧!”说罢拂袖而走。三太子送走般若多罗法师,转身进宫,竟发觉椅子上留下一

件黄色锦囊,打开一看,内有一条黄色罗帕,上面写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

之时我是谁!”的红色字样。三太子拿着这黄色罗帕在房中踱来踱去,口里不断地

念叨着:“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在般若多罗法师的影响下,三太子决心不继承王位,要拜般若多罗法师为师,

出家修行。你道这般若多罗法师是何许人也?他乃东天竺国婆罗门种人,幼小丧父

母,以乞食为生,当时人们都称他缨络童子。有一天,南天竺国国王王德胜的太子

不如密多,他与东天竺国国王同车而出,般若多罗以丐童之身站在驾前稽首,不如

密多将般若多罗携带回宫,鼓励般若多罗出家受戒。般若多罗得法后,纵其游化,

后至南天竺香至国处,一心要度三太子出家。一天三太子来到一座金壁辉煌的寺院

里,他見面前有几个和尚在扫地,便上前深施一礼说﹕“请问师父,你知道般若多

罗法师可在寺里?”和尚答:“就在寺里。”三太子拾级而上,来到大殿,见般若

多罗法师打坐在佛像面前,闭目念经。法师睁开双眼问:“你找我有事?”三太子

说:“拜見法师,求您收我为徒。”法师又问:“你为何出家?”三太子老半天不

作声。法师说:“你又不是哑巴,为什么不说话?”三太子说:“佛在心中,不如

不说,任何回答都说明不了我的求佛之心。”法师说:“好吧!你自己去修一座稳

固的自修室,好好修行吧!”三太子双手合在胸前,向法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走出

大殿。

大殿依山而建,殿前有一条大河,河水不深,河面很宽,稀稀落落的鹅卵石撒

散在河底,成年累月悠闲地躺着。三太子就在河沙滩上挖土筑坯,修起一座能遮风

蔽雨的小屋。他用树枝编成篱笆,糊上泥土围成墻,用茅草盖成顶,倒也着实稳固,

这就是他的自修室。

三太子的自修室刚盖好的第二天,突然从河对岸来了一阵青年男子,他们追打

一个中年汉子,一边追,一边骂:“你这个畜牲,强占别人老婆,今天要打死你!”

中年汉子被追得无处躲藏,一头钻进了自修室,年轻人掀翻了篱笆,将自修室打个

精光。中年人躲闪不及,向山上跑去,青年们更是怒气冲冲,穷追不舍……

三太子见自修室被打,十分惋惜,只得动手重新修盖。这时,一个同寺和尚送

来饭菜,给三太子充饥,他见三太子在忙着盖屋,就将饭篮放在土坯上。三太子正

准备吃饭,旁边却窜出一只老鼠,将饭篮撞翻,,斋饭全部洒在地上。三太子正弯

腰准备将地上的饭菜捧回钵中,突然狂风大作,顿时大雨倾盆,饭被淋散,全身被

雨淋透。他像一只落汤鸡耷拉着脑袋,缩身蹲在地上,任凭雨打风吹,耐心地等待

着雨停。

过了一会,雨停风息,般若多罗法师来到三太子跟前说:“你与佛无缘,还是

放弃了吧!”又转身对一位小和尚说:“以后你再不要送饭给他!”说罢,朝寺院

走去。

三太子望着般若多罗法师的背影呆若木鸡,反复自思:难道我与佛真的无缘么?

……想着、想着,又继续修盖小屋。

屋又盖好了,他站在屋前看了又看,心想:我身为王子,可以继承父业,住的

金銮宝殿,吃的山珍海味;如今而是自食其力,自己建房自己住,真是乐在苦中。

他想着想着,突然悟出一个道理;便连忙占跑进屋内,将屋全部拆掉,迅速向大殿

跑去。

来到大殿,只见般若多罗法师正站在门前,法师问:“你回来作甚?”三太子

说:“佛道修行在心中,我不必修什么自修室了。”般若多罗法师笑着说:“好!

好!随我来!”便将三太子带到殿内。只見大殿灯火通亮,钟鼓齐鸣,众和尚依次

跪在佛像面前,一名小和尚双手托着一个长方形木盘,盘内盛着一个用黄色绫罗包

好的剃头刀。法师掀开包袱,拿着剃头刀,对跪在面前的三太子说:“我现在收你

为徒,让你落发为僧,须记住:第一刀,断除一切烦恼;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

第三刀,愿渡一切众生,赐你法号—达摩。你要记住:待我死后六十七年,你再去

震旦(中国)传佛,不要操之过急……”

从此,三太子就在寺里修行,人称菩提达摩,三太子的称呼也就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淡忘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达摩的侄儿当上了郡王。一天,达摩对郡王说,你给我

准备行装,我要去震旦(中国)传佛。郡王说:“三叔,你年纪这么大,到震旦要

吃尽千辛万苦,怎能受得了呢?我看还是派一使臣前往为好。”达摩说:“弘扬佛

法,普渡众生到震旦找弟子,这是天命,尔等不得強留。”郡王听罢,只好吩咐给

三叔准备行李,东渡震旦;另一方面将书信写好,捆在信鸽脚上,让它飞往建康

(南京)告知南朝梁武帝:有印度菩堤达摩前来传教。吩咐完毕,又亲自过问渡海

排筏及有关生活事项。达摩收拾停当,同几个早已约好的印度僧人一起东渡传佛译

经。

在这期间,与达摩先后来中国的还有印度高僧菩堤流支和宝掌和尚。他们来中

国传佛译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开派始祖,这是后话。

庐山脚下有一古寺,名曰“东林寺”。站在庐山锦秀谷鸟瞰整个寺宇尽收眼底。

从锦秀谷来到仙人洞口,咫尺之遥便是花径,传说花径就是昔日陶渊明隐居之处。

东林寺有个住持名叫慧远,他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创始人。

慧远大师俗姓贾,雁门楼烦人(今山西代县〕,自幼聪明好学,在少年中出类

拔萃,为舅父所喜爱。十三岁时舅父就带他到洛阳等地游学,广泛接触名儒。由于

他勤学好问,虛心求教,使之学识更有长进,年将二十成为学子,博通六经,更喜

老庄学说。他性格开朗,谦逊礼让,风度翩翩,为学子们推崇敬慕。二十一岁时,

得舅父允许,前往江东寻师访友,拜谒名流,恰遇伪王石虎病死,中原战乱突起,

南下之路阻断。那时,道安法师正在太行、衡山弘扬佛法,声名远播,慧远出于好

奇之心,改道投之。

慧远听了道安法师的几次说“法”,大出意外,越听越有所悟,流连忘返。听

了多次,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如拨云见天,豁然开朗,当即和胞弟慧持一起,放弃仕

途之想,决心出家,兄弟二人同拜道安为师。

公元377年,道安法师率弟子们南下出游,不巧遇着前秦将符丕出兵襄阳,将

道安法师执意挽留,不能离脱,道安忙吩咐慧远速带众弟子远走高飞。慧远不忍离

师,但在道安的严厉敦促下,只得带师弟十人,洒泪别去。

他们来到荆州,小住数日,又往罗浮山进发。途中经庐山,见峰峦峻峭,足以

息心,就在庐山龙泉寺安顿下来。当时剌史桓伊早慕慧远之名,便筹资在东山建东

林寺。慧远赞道:“这里倚山傍水,背负香炉峰,耳闻瀑布声;夜听松涛语,日见

白云飞,魚磬钟鼓兼鸣,实人间之仙界也!”因为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

宣扬人死后可“往生”西方“净土”的说法,所以后世净土宗人尊他为净土宗初祖。

庐山上的陶渊明是慧远的好友,他们交情很深,陶渊明经常到东林寺与慧远促

膝谈心,讲述儒家经典;慧远大师也经常上山与陶渊明对奕联诗宣扬佛教学说。有

一次,陶渊明下山到东林寺访问慧远,恰遇慧远的佛友朗公大师集会东林。朗公大

师是长安人,博学多才,精通儒家经典,后剃度于潭州招提寺,与慧远结为兄弟。

他遍游参学,到处寻找卓锡之地,当得知天竺高僧前来东林寺讲经说法的消息,故

提前来到东林,经慧远大师的介绍,陶渊明很快结识了朗公,相互有一见如故,相

见恨晚之感。俗话说:“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们说古道今,各抒高见,

在东林寺同住半月,友谊越来越深。

再说达摩大师离开故国,乘坐木筏东渡,一路战狂风,顶恶浪,木筏掀垮了再

扎,时而忍饥挨饿,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十磨九难,才来到中国。初达南朝宋境南

越(番禺〕,沿途化缘招募弟子。刘宋灭亡后,他奔赴建康,时值南梁之初,梁武

帝笃信佛教,他得知印度高僧前来传教,特召告天下,并下旨东林寺住持慧远,要

他予以接待。一时,全国上下都知道南天竺国有高僧来中国传教,东林寺更是热闹

非凡。

东林寺众僧十分忙碌,他们打扫寺院,收拾客房,准备全国寺庙高僧云集东林

迎接天竺高僧。全寺大小寺门,都张灯结彩,红色毡毯从山门一直铺到大殿。当天

竺高僧到寺时,慧远即令击鼓撞钟列队,迎接达摩的到来。

达摩身着一件破袈裟,手持一根似马非马,似鹿非鹿的树杈拐杖,一条打了补

钉的布袋斜挂在左肩右腋下,蓬头垢面,赤着脚慢行而来。慧远上前双手合在胸前

深深一礼:“大师不辞劳苦东来传法,实乃中土之幸,贫僧乃东林寺住持,奉旨在

此恭迎。”达摩面部毫无表情,闭口不语,一直往佛殿里走。在佛像前双膝跪下,

慢慢地拜了三拜。在慧远大师的安排下,众位和尚都在讲经台前打坐好了,等待达

摩讲经说法。达摩在慧远的陪同下上了讲经台,台下一片寂静,鸦雀无声,只见达

摩盘膝而坐,从布袋里掏出四卷竹简,放在案桌之上,依然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善蒙问慧远﹕“怎么不讲经呢?”慧远说﹕“我也不知道。”另一位小和尚插嘴说

﹕“恐怕是讲经不用口吧!”善蒙说﹕“废话!哪个讲经不用口呢?”又过了一刻,

达摩站起身来走下讲经台,善蒙上前拦住,慧远喝道﹕“休得无礼!”达摩不予理

睬,拂袖而去,弄得大家十分尴尬,不欢而散。

天黑了,东林寺灯火齐明,静室里静悄悄的,僧人们都在静室里静坐,名曰

“坐禅”。达摩也在静室择地而坐,忽然一阵风将油灯吹灭。此时达摩将灯盏放在

桌子上来回“察—察—”地磨着,善蒙问﹔“大师你在做什么?”达摩反问﹕“你

在做什么?”善蒙说﹕“我在坐禅修佛。”达摩说﹕“我在磨瓦成镜!”善蒙说﹕

“何必要磨瓦成镜呢?”达摩说﹕“心为根本,罪从心生,还从生灭,徒然浪费时

间。”说罢起身走出了静室。

翌日,善蒙同几个小和尚在寺院后面散步,看见池中的莲花说﹕“在污泥之中

长出清洁的莲花,你们只可採妙莲之洁净,不可取污泥之混浊。”小和尚说﹕“师

兄高见,使我悟出了一条道理。”此时大树脚下突然传来声音“不变随缘,随缘不

变。污泥能生莲也是好泥土!”善蒙等回头一看,原来是达摩大师在大树脚下发话。

小和尚问达摩:“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达摩说﹕“没好没坏,因人而异。”另

一个小和尚握起拳头对问话的小和尚就是一拳,边打边说:“你说是好是坏?”达

摩立即说:“你现在是手握拳中,还是拳握手中?”小和尚半天省悟不了,善蒙说

:“你说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两个小和尚一说“先有鸡!”一说“先有蛋”,

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输。达摩见状,起身走出了后院。

达摩在东林寺一住就是数月,辞别慧远,向京师建康而去。

再说朗公与慧远相处比达摩的时间更长。一日,朗公对慧远说:“我想遍游讲

学,寻找卓锡之地。”慧远说:“公往何地?”朗公答:“越过浔阳江是吾棲身之

地。”慧远说:“好!好!昔日我曾在江北永兴县(今湖北省黄梅县)修建柘林寺,

并与刘遗民等+八人结为莲社,创导‘净土法门’。当时道俗皈衣者日众,莲社发

展到一百二+三人,后我见庐山山间旷阔,可以息心,便在此建立精舍,至今我对

永兴柘林寺留恋难忘。公若渡江讲学,是我佛之大幸。”遂吩咐准备素斋为朗公饯

行。

朗公辞别慧远大师,离开了东林寺,来到浔阳江畔,雇了帆船渡过長江,在段

窑码头上岸。当时段窑是属永兴县辖(今黄梅县),此地是个荒湖地区,十分荒凉,

朗公在这里割芦苇,搭茅舍,就此居住下来。白天,他四处游讲学术,广收门徒,

夜里归宿茅舍栖身,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徒弟愈来愈多,名气也越来越大。在讲学

内容上,朗公既讲儒家的孔孟之道;又讲道家的清静无为,还讲释家的因果报应,

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由于朗公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时间長了,

一间小小的茅舍是适应不了众多弟子们的需要,因此,你资我助就在茅舍旁修建了

一座庙宇名曰“资福寺”。

资福寺背依湖泽,面向长江,与庐山隔江相望,后湖的香客也源源不断地来资

福寺烧香朝拜,朗公平日也常乘船过湖到后山讲学。这后湖名叫龙感湖,它东与安

徽宿松县龙湖接壤,北与小源湖、大源湖相通,西与感湖涉湖相连,南临资福寺的

后滩,黄梅县的山溪水,全部落入湖中。感湖北岸有一孤山名叫“东观山”,它就

是湖边有名的港埠码头。这山脉是东西走向,一头伸入安徽宿松县的佘嘴村,一头

插入小源湖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观山不仅地处要冲,而且风景秀丽,有诗

为证:“野客题诗记胜游,好山好水一囊收。峰峦隔岸孤青远,杨柳沿堤万绿稠。

短芷修蒲香细细,落霞孤鹜影悠悠。醉来笑指匡君室,何日骑云到上头。”

一天,朗公渡过湖泊,上岸登东观山。他见此处风景秀丽,渡湖过江来去极为

方便,心中非常爱恋此山,遂起建寺之意。因此,他离开了资福寺,就在这东观山

上倚山观水修建起一座佛殿,由于寺殿建在源湖边,便取名为“庆源寺”。有诗赞

曰:“孤山独庙向湖边,遥望匡庐接九天。夜泊东吴商贾客,日迎鄂皖打鱼船。结

庵资福留陈迹,讲学东观建庆源。暮鼓声声催野渡,晨钟阵阵唤炊烟。

朗公自从来到东观山修建庆源寺后,经常到独山一带遍游讲学。有一天,他来

到马鞍山下,时值正是大旱之际,塘堰干涸,禾苗焦黄,眼看颗粒无收,想必有许

多人逃荒要饭,流离失所。这天,有一老者遇见朗公,他见朗公非道非释的打扮,

上前深施一礼说:“大师仙居何方宝寺,来此贱地有何贵干?”朗公说:“施主不

必多礼,贫僧住在东观山庆源寺,来到贵地化缘!我看施主面色焦虑,不知有什么

为难之事,是否能向贫僧告知?”老者道:“师父有所不知,我地今年大旱,田禾

干枯,颗粒无收,人畜吃水都要从湖中挑回,如果老天爷再不下雨,我们难以活命。

我看师父气宇轩昂,倘若佛法高深,能求佛降雨普救苍生,乃是我们百姓之福。”

说罢他跪在朗公面前拜了又拜,朗公连忙上前将老者扶起说:“施主不必如此大礼,

贫僧刚才在湖边掐一芦苇,已在囊中,现在我将此芦苇挿在马鞍山上,只要等芦苇

开花,此地必降大雨!”说罢就从囊中取出芦苇,用劲将芦苇挿在这又干又硬的黄

土之中。老者看罢又惊又喜半信半疑地向朗公致谢。朗公说:“施主耐心等待,芦

花开放之时,必降大雨,切记!切记!”说罢拂袖而去。

这位老者耳闻目睹朗公插芦之事,立即回去告诉众人。许多老年人都感到惊奇,

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来到马鞍山上看和尚所插的芦苇。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晒得

大地滚烫,可是这枝没根的芦苇挿在泥中却像長在有水的湖泥里一样。一天两天过

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它不但没有被如火的太阳晒死,反而茎叶茂盛,很快地含

苞待放。人们都惊奇地说:怪哉!怪哉!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希望芦花早日开放,

大雨早日降临。在人们天天盼望芦花开放时,第八天,芦花终于开了。这天早晨,

一轮红日照例地升起,天空万里无云。人们都拿着锅碗瓢盆,跪在地上不停地祷告

:“和尚的话灵验,和尚的话灵验……”

烈日快升至当顶了,人们对下雨之说有了几万分绝望。正在这时,天空突变,

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顿时大雨倾盆。人们在大雨中手舞足蹈,有的祈祷苍天保佑,

有的感谢朗公,口中念道:“活菩萨转世,活菩萨转世……”

为了纪念朗公植芦而降雨,人们就在马鞍山上建一庙宇,名曰“芦泉古刹”。

庙的左边在朗公插芦的地方开掘一口井,井水清凉長年不涸。老者所居的村庄从此

改名为“望花冲”。

有诗赞曰:“朗公别友赴黄梅,资福庆源道场开。罗汉山前施法雨,植芦掘井

化民灾。”

自从朗公禅师在马鞍山降雨之后,便名闻州县,百姓们称朗公为“活佛”。但

是,他并不愿把马鞍山选为自己的卓锡之地,又遍历数处,最后选定到马尾山的北

麓才落下根来,在那里建寺修行,卓锡永驻。因为寺庙在县城之东五里之遥,卓锡

之地将会永不更换,所以取名为“东永福寺”。清人有诗叹曰:“佛来亦竭山川力,

欲放芦花故故迟。尚有寒云解招客,更教晴鸟喚題诗。尘消官路長林外,烟渡残桥

晚照时。清磬一声云影净,春风消息几人知。”


相关章节


相关文章


我要点评

我要报错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